穷寇勿迫
出处:按学科分类—军事 湖北人民出版社《孙子兵法辞典》第332页(1776字)
(释文〕 对于陷入绝境的敌人,就不要去逼迫他们。
迫:逼迫、压迫。
〔例1〕 春秋时,吴国与楚国发生战争,楚军败北,退到清发水(今湖北涢水),四处收集船只,准备渡河,甩掉吴兵追击。
吴军见此情形,争着要去抢劫船只,就地消灭楚军。
这时,夫概制止说:“不能这样干,楚军到这个份上,就好像是一头困兽。若留一线生机,便会竞相逃命。假若逼得太紧,生望既绝,必将死战,此即所谓‘困兽犹斗’。
不如等他们半渡时,再发起攻击,已上船的庆幸逃命而不返,未上船的拚命抢渡而不战。这样,我们可以不伤兵损将,而能够稳操胜券。
”于是,吴军故意撤退20里,待到楚军已有半数过河,才一齐掩杀过来。楚军乱成一团,自将军以下大部分被吴军歼灭。
〔例2〕 汉宣帝神爵年间,赵充国出兵西羌,经历数战,进至先零地区。此时,羌人长久屯聚,已经松弛懈怠,望见汉朝大军,便丢弃车重,想渡过湟水,夺路而逃。
由于道路十分险要,赵充国命令军队慢慢地在后面追赶。将士们对此大惑不解,有人公然责问赵充国说:“追赶逃军,应该行动迅速,现在却这样慢慢腾腾,这是什么道理呀?”赵充国解释说:“这支逃跑的军队是一群穷寇,不能将他们逼迫得太紧。
慢慢地追,他们则会一直前逃而不会反顾;如果急速地追赶,将他们逼得走投无路,他们就会掉转头来,作拼死的搏斗,这样对我们有百害而无一利。”将士们听罢,都觉得赵充国说得有道理。结果,羌人赴水溺死了数百人,投降和被斩首的共500余人。汉军缴获马、牛、羊以10万计,车4000余辆,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例3〕 东汉建安三年(198年),曹操率军进攻张绣,在穰城(今河南邓县)听说袁绍准备袭击许都,就马上解围撤退。张绣引兵在后面追赶,刘表又派兵来援救张绣,驻在安众据守险要,企图切断曹军的退路。
曹操在行军途中给荀彧写信说:“我撤退到安众,一定能击败张绣!”不久到达安众,曹军腹背受敌,曹操命令部队,乘夜开凿险道,假装要逃跑。
刘表、张绣带着所有军队,前来攻击,曹操布下埋伏,使步、骑兵前后夹击,大破刘表和张绣联军。后来,荀彧询问曹操说:“您前时料定敌军必败,有什么根据呢?”曹操回答说:“敌人阻挡我们撤退,是把我军置于死地,我由此知道可以获胜。”
〔例4〕 唐开元八年(720年)六月,唐玄宗西发拔悉密部(时为依附唐朝的突厥部落),东发奚、契丹,并发唐朔方(治所在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之兵,共计30万人,期约同年秋会击突厥毗伽可汗。
毗伽可汗闻悉,十分紧张,谋主暾欲谷说:“没有什么可怕的。拔悉密在北庭(即北庭都护府,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与奚和契丹相隔遥远,势不相及,朔方唐军亦未必北来,即便唐兵能来,我们把牙帐从稽落水(确址不详)北徙三日的路程,唐军食尽,必自行退兵。拔悉密轻而好利,此次必急进至,拔悉密独进,我击而取之,易如反掌。
”同年十一月,拔悉密果首先进逼突厥牙帐,奚、契丹及朔方唐军均未如期相会。
拔悉密顿觉形势不利,急忙引军而退。毗伽可汗欲对拔悉密发起攻击,暾欲谷阻止说:“拔悉密孤军深入,如果此时发起攻击,他们必然殊死而战,故不宜妄动。”暾欲谷发兵从间道疾驰数百里先围攻北庭,然后再攻拔悉密主力,战获甚丰。
〔例5〕 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陈友谅与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后,兵败身死,其部将张定边乘夜以小舟载其尸及其子陈理逃回武昌,立陈理为帝,改元德寿。
当时,诸将多劝朱元璋直捣武昌,朱元璋没有同意。次年攻克武昌后,儒生戎简问朱元璋当时为何不乘胜直抵武昌,而引兵返还,以致今天虽然克之,而用力太多。他说:“你真是个书生,难道没听说覆巢之下无完卵吗?当时陈氏兵败,我岂不知乘胜追击。兵法说:‘穷寇勿追,如果我乘胜急追,他必定进行死战,杀伤实在太多。
我故意纵其逃跑,而派偏师紧随其后,就是怕其逃掉。我料他残破之余,人各偷生,喘息尚无功夫,岂敢再与我交战。我派大军兵临城下,所以保全城市而降服之。这样,一可以士卒不伤,二可以生灵获全,所得不是很多吗?”戎简闻言十分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