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
出处:按学科分类—军事 湖北人民出版社《孙子兵法辞典》第616页(1863字)
【生卒】:?~公元前196
秦末淮阴(今江苏淮阴)人。
少年家贫而好学,有远大志向,颇知用兵方略。反秦斗争风起云涌时,投身于项梁麾下,项梁死而随项羽,后因不受重用而投奔刘邦,经萧何尽力推荐,被刘邦拜为大将军。
汉王元年(公元前206年),韩信向刘邦提出了《汉中策》,对当时的天下大势、刘邦和项羽的优劣得失,都作了精辟的分析和比较,并且在此基础上,建议“决策东向”,还定三秦。
刘邦接受韩信的建议,即令汉军从陈仓故道突入关中。雍王章邯仓促应战,被汉军打败,汉军遂包围雍都,同时分兵略地,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相继投降。刘邦进据关中,从而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韩信奉命进击魏王豹。魏王豹占据河东,集结重兵于蒲坂(在今山西永济),堵塞临晋渡口,企图阻止汉军渡河。韩信派一支部队在临晋黄河西岸,调集大批船只,布置佯渡,以牵制住蒲坂的魏军;而亲率主力秘密向北转移到夏阳,出其不意地用木罂渡河,奔袭魏国后方要地安邑(今山西夏县)。
魏王豹急忙回师迎战,兵败被俘。韩信迅速占领整个魏地,由此解除了汉军和关中后方所受的威胁。
汉王三年(公元前204年),韩信在平定魏地、攻破代国之后,乘势进击赵国。
赵王歇和陈余集中兵力于井陉口,号称20万,准备与汉军决战。韩信探明陈余决计堵住井陉口,趁汉军远来疲惫,难以集结,而予以迎头痛击的作战方针,就率军径至距井陉口30里处宿营,接着派20000名骑兵,各持汉军红旗1面,乘夜从小路迂回到赵军大营附近,隐蔽待命;派1万多人通过井陉隘道,渡过绵蔓水,在赵军大营以西背水列阵。清晨,韩信率部越过背水阵,向井陉口开进,赵军离营出战。双方激战良久,韩信佯败,退入背水阵。
赵军空营出动,追击汉军。汉军无处可退,只好拼命抵抗,而预先埋伏的20000名骑兵乘机突入赵军大营,换上汉军旗帜。
赵军攻不下背水阵,想撤回大营,但见大营插遍汉军红旗,不禁大惊失色,纷纷逃散。汉军前后夹击,大破赵军,斩陈余,擒赵王歇,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嗣后,韩信根据李左车提出的先声后实之策,一面安抚赵国,一面休整军队,待做好北向进攻燕国的准备,就派出使者去燕国宣扬汉军的声威,燕王韩广果然投降。
汉王四年(公元前203年),韩信率军自赵地南下,趁齐王田广听从汉使郦食其的意见,决计与刘邦议和,撤去历下(今山东济南)守备的时机,一举渡过黄河,攻破齐军,占领临淄。
这时项羽派龙且领兵北上,与齐军残部会合,准备攻击汉军。双方夹潍水对峙。
韩信派人以沙袋万余只,堵塞潍水上游,然后率部渡河进攻龙且。待楚、齐联军出战,汉军即佯败而退。
龙且见状,愈发轻敌,遂引军渡水追击。
上游汉军当即决囊放水,河水陡涨,楚、齐联军被分割在两岸,仅少部分兵马进至西岸。
汉军急疾回击,临阵斩龙且。东岸楚、齐联军不攻自破,旋即溃散。
韩信乘胜追至城阳(今山东莒县),尽俘楚军和田广,平定了整个齐地。通过此役,韩信最后实现了“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粮道”,对彭城构成战略包围的作战计划。
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韩信受封齐王后,率军至垓下与刘邦会合,共同与项羽决战。项羽兵力不足,被迫转攻为守。汉军将楚军重重包围起来。韩信等组织所部在楚军大营四周高唱楚歌,楚军军心更为涣散。
项羽认为汉军已经尽得楚地,乘夜溃围而逃,在汉军追击下自刎于乌江。楚汉战争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结束。
稍后,刘邦为削弱韩信的势力,将其改封楚王;继而假谋反之名,又将其贬为淮阴侯。至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高后吕雉与相国萧何密谋,仍以谋反为名,将韩信斩于长乐宫,并诛灭三族。
韩信一生从戎,“战必胜,攻必取”,切实成功地运用了《孙子兵法》的一些军事原则。《孙子兵法》提出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兵因敌而制胜”、“致人而不致于人”、“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等用兵之法,在韩信的战役指导中都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不仅如此,韩信还撰写有兵法3卷(属兵权谋类,久佚),在汉初与张良一起整理过先秦兵法遗着,将当时流传的182家兵书,“删取要用,定着三十五家”(《汉书·艺文志》),为中国传统军事理论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