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
出处:按学科分类—军事 湖北人民出版社《孙子兵法辞典》第389页(1292字)
(释文〕 部将急躁易怒而不服从指挥,一旦遇上敌人,就忿然擅自出战,主将又不了解他们的能力而加以约束,因而失败的,就叫做“崩”。 大吏:小将、偏将,受主将统辖。怼:怨恨、不满,这里含有意气用事的意思。
〔例1〕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西秦霸王薛举率大军攻唐之泾州(治所今甘肃泾川县北泾河北岸),并进围高墌城(在今陕西长武县西北)。秦王李世民此时患病不起,便令深沟高垒,闭门不战。他把军权临时委托给行军长史、纳言刘文静和礼部侍郎、行军司马殷开山,并告诫二位说:“薛举悬军深入,食少兵疲,彼若挑战,切勿应战,待我病愈之后,共同破敌。”传令全军不得请战,违者军法从事。殷开山求战心切,便对刘文静说:“大王之所以闭垒不战,是担心您担当不起此项大任。依我看,薛举得知大王患病,定会产生轻视我军的心理,我们应耀武于敌,以震慑敌人。”刘文静听后,亦有才不得其用的愤懑,当即同意出兵迎敌。于是出兵列阵于高墌城西南。薛举见唐军列阵于西南,便判断城东北必然空虚。因此,便出动大部兵力,以迅速隐蔽的动作,突然袭击唐军侧后,在浅水原(今陕西长武县东北)击败唐军。此役,唐损兵过半,骁将慕容罗喉、李安远、刘弘基阵亡。李世民被迫退守长安。
〔例2〕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攻陷唐西域十八州,唐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奉命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副总管,率军讨伐吐蕃。郭待封此前曾与薛仁贵并列,此次西征却屈居其下,深以为耻,因而对薛仁贵之命往往执行不力。八月,大军至大非川(即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一说在青海湖西布哈河),薛仁贵对诸将说,前方将至乌海,乌海险远,行军困难,辎重不宜相随,我拟立两栅于大非岭上,留辎重于棚内,并留两万人镇守,我锐卒轻装疾进,掩敌不备,定可大获全胜。按此设想部署之后,薛仁贵即率部先行。进至积石河口,即同吐蕃军遭遇,两军一阵厮杀,吐蕃损失惨重,惊惶而逃。薛仁贵即率大军进占乌海(即今青海兴海县西南苦海),立营以待郭待封。郭待封却抗命不从,携辎重缓缓而行,途中被20万吐蕃军截击,辎重全失,退走大非川。薛仁贵迟迟不见郭待封到来,便回军向大非川以接应郭待封,途中又遭到40万吐蕃军邀击,唐军伤亡惨重,被迫与吐蕃议和而还。
〔例3〕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清政府命湖南巡抚吴大澂帮办东征军务,出山海关督师进攻海城。吴大澂不懂军事,言辞夸大且刚愎自用。其部将魏光焘、余虎城虽受其节制,但因其腐朽而不知兵,对其颇有微词,心中甚不服气。刘树元是吴大澂亲兵六营的统领,一贯拥兵观望,坐失战机,临敌则恇怯不前,闻警则仓皇失措,出队每在人后,收队每在人先。当年正月二十七日,清军第四次攻海城时,徐邦道、李光久两军攻打唐王山正要得手,刘树元却忽然挥兵归队,不去接应,以致功败垂成。吴大澂的无能,其部将的不服,造成了吴大澂三攻海城而不克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