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纶
出处:按学科分类—军事 湖北人民出版社《孙子兵法辞典》第714页(2201字)
【生卒】:1520~1577
字子理,江西宜黄人。自幼深得父亲教诲,博览群书,犹喜兵学,精于韬略。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中进士,次年,被朝廷任命为南京礼部主事,步入仕途。由于谭纶喜论兵事,嘉靖三十年,奉命改任兵部主事,不久即晋升为郎中事。嘉靖中期,倭患严重,常窜入腹地数千里劫掠。嘉靖三十二年,一股倭寇竟攻入南京烧杀劫掠,朝野震惊。谭纶挺身而出,急公赴难,奏准朝廷,招募壮士500名,身先士卒,全歼入侵南京之倭寇。南京之捷使谭纶名震朝野,从此,谭纶逐步成为一名抗倭御边的名将。
嘉靖三十四年,倭寇大肆窜犯浙江沿海,宁波、台州、绍兴倭患尤甚。朝廷急忙从全国选调名将入浙,谭纶出任台州知府。鉴于卫所之兵已不可用,谭纶急从民间募得壮士千名,严加训练,组成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精锐部队。嘉靖三十六年五月,倭寇大举侵犯栅浦(今黄岩县东北),谭纶率自己编练的新军三战三捷,人民抗倭信心倍增。次年四月,倭寇又集结万人进犯台州。谭纶采取了隐蔽主力、调动敌人、在运动中伺机歼敌的作战方针,将主力部队埋伏在台州城北,另以小股诱敌。倭寇疑窦丛生,踌躇未决。谭纶抓住战机,命令在城北,仿照倭寇吹响了螺角号。倭寇听到集合号声,队形顿乱。谭纶指挥伏兵冲向敌阵,杀获众多,倭寇狼狈而退。不久,倭寇自象山犯天台。谭纶调部队在城东杨沙溪设伏,大败倭寇。谭纶因功晋升为浙江按察使司副巡海。嘉靖三十八年春,倭寇又从马岗(象山县南)登陆,谭纶乘其立足未稳,分兵迅速出敌左右两翼,自率主力直捣中坚,斩敌数百名。继后,分兵清袭流窜在宁波地区的倭寇,宁波倭患遂告平息。谭纶与戚继光、俞大猷率领抗倭新军转战浙江沿海,屡战屡捷,至嘉靖四十年,浙江倭寇基本被歼灭,人民生活恢复正常。
浙江倭寇遭到毁灭性打击后,倭患逐渐南移。嘉靖四十一年,北自福宁,南至漳、泉,“千里尽贼窟”。倭寇有恃无恐,气焰嚣张,攻陷府城兴化(今福建莆田),明廷大惊,急调抗倭名将俞大猷出任福建总兵官,次年特命谭纶为右佥都御史、福建巡抚,总督福建军务,统一指挥抗倭战争。又令浙江副总兵官戚继光率军万人南下援闽,广东总兵官刘显亦奉命率兵驰援兴化。四月下旬,诸路大军陆续进入福建。倭寇获悉明大军云集,迅速逃往平海卫(今莆田市东南)。四月二十日,谭纶召戚继光、俞大猷、刘显谋议破敌方略。谭纶精辟分析了敌我双方情势:平海卫三面环海,易守难攻,敌长于水战而我长于陆战。我宜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将敌诱入山林险谷而歼之。遂决定:戚继光为中军,担任正面主攻;刘显为左路军,出敌侧翼;俞大猷为右路军,并以一部水师扼守海上要道,断敌退路。二十一日凌晨,戚继光率中军首先突入,左、右两军亦按时到达作战位置,三面合围,一举攻拔平海卫,斩杀倭寇2000多人,溺水死者不计其数,解救被掳男女3000余人。继后,收复兴化府城。谭纶因功晋升为右副都御史。谭纶并未沉醉于一时的胜利,为保证福建海防长治久安,他鉴于卫所制度废弛、兵员严重缺额、战斗力极低的状况,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加强海防的措施:采纳戚继光的建议,设置五大水寨,督造战船200只,置兵65000扼守海口;建立地方军,大县五六百人,中县三四百人,小县一二百人,小警则各自为战,大警则相互应援;建立民兵队伍,寓兵于农。防御能力大大增强。嘉靖四十二年冬,倭寇万余围困仙游,谭纶、戚继光率军在仙游城周围歼敌数千,余寇狼狈而逃。次年二月,戚继光又在同安县王仓坪和漳浦县蔡坡岭歼灭倭寇4000余人,余部千人入海而逃。至此,福建沿海归于平静。
东南沿海倭患平息后,北部边防吃紧。隆庆元年(1567年),谭纶告别波涛汹涌的大海,转而北上,以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州军务,防御对京师造成巨大威胁的蒙古俺荅汗。此时的北部边防,兵力分散,戒备废弛,军纪不严,号令不一,防守不固,将帅不属。所以,俺荅汗时常率骑兵入塞劫掠,威胁京师。谭纶到任后,以战略家的胸襟和军事家的气魄,奏准朝廷,采取断然措施,加强蓟州防务,以屏蔽京师。其一,组建车战部队。谭纶认为,俺荅汗有10万精骑,卷甲长驱,疾如风雨,来去无阻;而我“蓟(州)、昌(平)卒不满十万,老弱居半,分属诸将,散二千里间。敌聚攻,我分守,众寡强弱不侔。”因此,“非召募三万人勤习车战不足以制敌。”其二,调抗倭名将戚继光赴北方总理练兵,不使巡按、巡关御史干预练兵事宜。其三,选调浙江兵杂教训练,他认为,北方兵长期戍守,锐气已尽,唯有调南方训练有素的抗倭精兵赴北方杂教训练,才能使北边守御部队重振雄风。其四,在选调蓟镇、真定、大名、井陉等精兵三万分设三营部署在长城沿线进行训练的同时,再调浙兵三千以济边防之急。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北部防御状况大为改观。
谭纶作为卓越的军事家,主持兵事30年,南抗倭寇,倭患悉平,北守蓟州,边地无警,其高超的指挥艺术和独具风格的军事思想,在中国军事理论宝库中自然有其一席之地。他的寓兵于农的大防御思路、“战则以练兵为急,守则以设险为要”的思想,以及知将善用、“因地择材、因才授事”的思想,不仅在当时为巩固明代国防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至今仍有其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