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玠
出处:按学科分类—军事 湖北人民出版社《孙子兵法辞典》第690页(2276字)
【生卒】:?~1253
字义夫,号樵隐,宋淮西路蕲州(今湖北蕲春)人。
出生于一个因战乱而家道中落的家庭,本为一介书生,虽有卓越的才华和从政的抱负,却并无晋身之阶,于是去泗洲(今江苏泗洪东南)投到淮东制置使赵葵军中,被留为帅府幕僚。赵葵是将门世家出生的大将,在与金军作战中多次立功,有相当的军事素养及作战经验。余玠本来就聪敏过人,又有极好的文化、历史基础,在赵葵幕中很快就学到了不少军事知识,并很快得到赵葵的青睐。
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九月,蒙古军队主力围攻淮西路庐州(今安徽合肥)不克,进入淮东路围攻滁州(今安徽滁县),余玠奉命率军南援,到达滁州地区时蒙军已转向天长,余玠由其侧后进行突袭,一举获胜。这是余玠第一次单独率领一支部队执行作战任务,与其他友军配合行动,共同挫败了蒙军的攻势,对稳定淮南两路的局势,起了很大的作用。余玠因是役而得到了宋理宗赵昀的看重。
蒙军为大举攻宋作战备,在汴京建造了大批战船。宋王朝为了破坏蒙古军战备,粉碎其南进企图,派余玠执行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奇袭任务:即率领一支精锐部队,潜入敌后,摧毁蒙军造船基地及已造战船。
嘉熙三年(1239年),余玠率部由泗州乘船沿淮西进,然后北向入涡水、蔡河,经亳州(今安徽亳县)挺进至汴京、河阴(今河南荥阳阳北广武附近)等地,袭击了当地蒙军,烧毁了大批造船设备及战船,全师而还。此后,余玠被授命负责濠州(今安徽凤阳)以东淮河南北防务,节制屯戍该区的宋军。
淳祐元年(1241年)秋,蒙军攻占寿州(今安徽风台),包围了安丰军(今安徽寿县)。宋王朝调集军队往援,余玠奉命率舟师参战。
经40余日战斗,终于击退蒙军。余玠因功晋封为大理少卿,实升淮东制置副使,成为南宋王朝的高级将领。
淳祐二年五月,余玠奉召入朝奏对,提出了务实、文官武将并重的政治见解,深得赵昀赞许。六月,任命余玠为四川宣谕使,十二月,再授代理兵部侍郎衔、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主持四川军政大计。
余玠至四川后,大力整顿吏治,改革弊政,兴办屯田,恢复经济,安定民生,同时修建招贤馆,招贤纳才,吸收了不少好的治蜀建议。如关于四川的防守问题,余玠采纳了播州(今贵州遵义)人冉琏、冉璞兄弟迁徙合州(今四川合江)于钓鱼山,作为四川防区主要支撑点的建议,并征得朝廷同意,任命冉氏兄弟主持修筑城池、搬迁治所的工作。余玠在任之年,共修筑山城20座,搬迁治所14处,创建了以蒙军骑兵为对象,以四川地形为根据的山城防御体系。淳祐三年,蒙军向四川发动进攻,虽然很快攻占了资州(今四川资阳),但在已经筑城的嘉定(今四川乐山)、泸州等地,却遭到守城宋军的顽强抵抗,最后无功而还。
淳祐六年,四川的山城防御体系已基本完成。蒙军分四路进攻四川,宋军按余玠的部署,集中防守各山城要点,和以前蒙军连下成都等多城的情况完全不同,蒙军在大获(今四川阆中)、小宁(今四川巴中)、赤牛(今四川梁平)等地均被阻于城下。蒙军大将汪德臣遇阻于运山城(今四川蓬安东南)时,弃骑步攻,结果失败。淳祐八年,蒙军避开四川正面防线,实施迂回,经吐蕃境内向大渡河方向挺进,企图由侧背突入四川。
余玠派俞兴率兵五千至碉门寨(今四川天全西)地区阻击。当年冬,在岩州(今四川泸定北)的马鞍山三战三捷,俘虏蒙军前锋部队主将,蒙军主力被迫撤退。
四川形势稳定之后,余玠开始筹划反击,企图收复川陕之间的军事重镇兴元(今陕西汉口)。
淳祐九年,余玠经亲自巡视与川陕重镇兴元毗邻的巴州防区,决定在通江东北因险筑垒,储粮建邑,作为进取汉中的基地。
次年,余玠集结部队,以一部兵力由巴州向北逐次推进,自率主力由阆州向兴元以西迂回,经金牛道(今陕西勉县西南通向四川剑门关的道路)向东挺进。沿途在西县(今陕西沔县西)附近地区曾数次击败蒙军,进至中梁山(今陕西南郑西),与东路军协同包围了兴元。余玠亲自指挥攻城,但因城坚,急切难下。淳祐十一年春,风翔等地蒙军蜂拥而至,余玠被迫撤军,收复兴元的企图失败。
淳祐十二年十月,蒙军集中与四川接壤地区的兵力,分道入川,进至嘉定地区。
余玠一面命嘉定守军利用城寨坚守待援,一面集结军队,决定在嘉定与蒙军决战。余玠部署勇悍的播州少数民族部队5000人,据守蒙军必攻的万山、必胜两堡,充分发挥强弩的优势,将蒙军阻止及歼灭于阵地前;自己则指挥其他各路援军乘夜轮番袭扰敌营,俟敌军疲惫时再组织反击,终于击退了蒙军。在蒙军撤退中,余玠又命令沿途守军步步阻截,致使蒙军损失严重,退出四川。
余玠治蜀10年,蒙军不得再深入四川腹地,为南宋王朝西南地区局势的稳定,作出了贡献。后因小过,余玠被免除帅职,忧郁成疾,不久病重,赍志以没。
综观余玠的军事思想,主要特点有三:第一,着眼于抗击骑兵,充分利用山区地形,据险筑城,以限制蒙古骑兵的机动力和冲击力。
第二,着眼于战略全局,在主要方向实施重点防御,以确保对长江上游的控制权。第三,着眼于全民抗战,实行军民一致、耕战结合、坚壁清野的战时体制,以利于长期抗击蒙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