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出处:按学科分类—军事 湖北人民出版社《孙子兵法辞典》第183页(5424字)
(释文〕 与敌人作战,一般都是以正兵对阵,以奇兵制胜。
合:会合、交战。
〔例1〕 春秋时,晋平公率鲁、宋、卫、郑诸侯,共同攻打齐国。
齐灵公在平阴(今山东平阴)抵抗。
晋军派出小分队探测山林河泽的险阻,即使大军无法到达的地方,也必定树起大旗,并稀疏地布置阵势;让乘战车的左边是真人,右边是假人,用大旗作前导,战车后面拖着树枝跟上去。
齐灵公登上巫山(在今山东平阴东北)远望晋军,看到这种情景,害怕晋军人多势重,就不张开旗帜逃回去了。
〔例2〕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自荥阳脱围,打算入关收聚兵力,再收复东边之地。有人劝刘邦说:“楚与汉在荥阳相持不下,已经好几年了,其间汉兵常处困境。这一次愿大王从武关出兵,项羽必引兵南走迎击大王。大王深沟高垒,坚守不战,牵住项羽之兵,使荥阳、成皋一带的汉兵得到休整。
同时派韩信等联合河北、赵、燕、齐地兵力,从侧翼来攻击楚军。
这样,楚军所要准备应付的方面很多,力量分散。汉兵得到休整,战斗力复振,再与楚军交战,一定能够破楚。
”于是刘邦出兵宛、叶之间。项羽闻讯后,果然引兵向南。刘邦坚守壁垒,不肯与项羽作战。后不久,刘邦乘项羽东向攻击彭越之机,又引兵北向进驻成皋,深挖沟池,高筑壁垒,与项羽相持,同时使张耳向北进攻,增收士卒于赵地;使韩信向东进军,攻略齐地;使卢绾、刘贾二人领兵二万、骑兵数百,进入楚地,与彭越合力骚扰楚军,攻略梁地。
这就对项羽构成了四面包围的战略形势。
〔例3〕 东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领兵进入洛阳,控制朝廷大权。
他手下只有步、骑兵3千人,力量单薄,自知难以使远近慑服,因而每隔四五天,就派军队夜里悄悄离开洛阳,到城外扎营,第二天早上再严整军容,大张旗鼓地开进城内,让人以为凉州又派来了许多援兵,而城内没有人知道他的底细。后来,他收编和吞并了何进、丁原的部队,兵力大增,遂得以废立汉帝,猖獗一时。
〔例4〕 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将要出兵攻打曹魏,与部下商议作战计划。魏延主张出奇制胜,因而建议,“听说夏侯桥都督关中,镇守长安,此人胆怯而少智谋。现请给我五千人的精锐部队,携带足够的粮食,直接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向东,到子午道后折向北方,用不了十天功夫,可以抵达长安。夏侯桥听到我突然来到,一定弃城逃走,长安城中就只留下御史、京兆尹了。
横门粮仓的存粮以及百姓逃散剩下的粮食,足以供给军粮。等到魏国在东方集结起军队,还要二十多天时间,而您从斜谷出来接应,也完全可以到达。这样就能够一举而平定咸阳以西的地区。
”诸葛亮认为这是冒险而无把握的计策,不如安全地从平坦的路上去夺取陇右地区,所以没有采纳魏延的建议。
〔例5〕 晋安帝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农民起义领袖孙恩率军攻打海盐(今浙江海盐),晋北府兵将领刘裕筑城固守。孙恩连日攻城,多有失利。
但刘裕深知城中兵少,难为持久之计。一天夜里,刘裕令偃旗匿军,寂若无兵。
天一亮,便令打开城门,使老弱病残数人登城了望,孙军将士上前打听刘裕下落,众人回答说:“趁夜逃走了。”孙恩将士信以为真,蜂拥而入。
这时,晋兵四起,喊杀震天。孙军始料不及,不知所措,纷纷逃命。
孙恩无奈,只得撤围而去。
〔例6〕 晋安帝元兴二年(公元403年),大将桓玄称帝反晋。
元兴三年,桓玄部将何澹之与讨玄将领何无忌、刘道规在桑落洲(今江西九江市东北长江中)遭遇。
何澹之日常所乘之船羽仪林立、旗帜繁盛。
何无忌见状,便对部将说:“贼帅何澹之肯定不在这条船上,只是一个诈兵之计而已。我们应不失时机,立刻攻破此船。
”众将不解,问道:“贼帅既然不在这条船上,攻破它又有什么好处呢?”何无忌答道:“敌众我寡,即便戮力奋战,亦无全胜的希望。何澹之既然不在这条船上,其兵力配置就一定较弱,而我以劲兵攻弱敌,此船必破;此船既破,则沮敌斗志,长我志气;我军士气既长,则敌虽众犹寡,我虽寡犹众,以众击寡,必胜无疑。
”诸将连连称善。继而派精兵将此船攻破,并传呼道:“何澹之已被抓获了!”何澹之军中大惊,胆智俱丧,无心恋战。何无忌军中亦信以为真,军威大振,乘胜追击,愈战愈勇,何澹之溃不成军。
〔例7〕 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46年)二月,宋文帝派交州(治所在今越南北宁省仙游东)刺史檀和之讨伐林邑国,南阳人宗悫自请从军,朝廷任其为振武将军,檀和之以其为前锋。
宗悫其人,家世儒素,唯独他酷好武事,少年时代便潜心习武,胸怀大志。一次叔父问其有何志向,宗悫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此次随军远征,充分表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四月,檀和之攻区粟城后,乘胜进抵象浦(今越南广南省维川县南)。林邑王范阳迈悉力迎战,并把马甲披在大象身上,驱象群冲击宋军,大象体大皮厚,刀枪不入,宋军一时陷入被动境地。宗悫镇定自若,新裁别出,他令人制造了一些狮子模型,上阵迎“敌”。大象见了狮子,顿失威风,惊恐而逃,宗悫挥军进击,林邑军大败,范阳迈父子仓惶而逃。此役,宋军斩获林邑兵不可胜计,未名珍宝无数。
〔例8〕 宋宁宗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蒙古克烈部首领汪罕父子阴谋消灭铁木真。铁木真仓猝应战,担心寡不敌众,特集众将商议对策。大家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只有畏答儿说:“兵贵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为今之计,当派一支部队从后山绕出,以扼敌退敌;主上另率部队从正面迎击。
这样前后夹击,不怕不能胜利!”铁木真点头称是,便命术撤带为先锋带兵前往。术撤带面露难色,不愿出兵。畏答儿、折里麦主动请战,铁木真当众称赞他们不愧是可以共安危的老朋友。众将受此一激,皆愿决一死战,就连术撤带也磨拳擦掌,表示愿往。铁木真士气大振,两面夹攻,大败势力强大的汪罕父子。
〔例9〕 元顺帝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春,元兵屯驻采石矶,将士的家属则留住和州(治所在今安徽和县),道路不通。
明将常遇春攻采石,他派出小分队扰乱元兵后方,分散元军兵力,而以大部队与元军正面交战。战斗打响后,明军小分队乘机纵火焚烧元军连锁兵舰,终使元军大败而逃,元军主将蛮子海牙仅以身免。
从此,元军控扼长江,遏制明军的计划宣告失败。
〔例10〕 元顺帝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九月,朱元璋命徐达领兵攻打常州,张士诚派其弟张士德率数万之众来援。徐达知道张士德狡而善斗,如果使其胜利,其锋就不可挡,于是决定以计取之。徐达命大部队离城十八里,设伏以待,派总管赵均用率铁骑为奇兵,然后亲自督师迎战张士德。
两军交战正酣,赵均用率铁骑横冲敌阵,使其大乱。张士德策马逃走,结果中伏被擒。
〔例11〕 元顺帝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三月,张士诚攻打朱元璋军队占据的建德城。守将李文忠御之于东门,派别将潜出小北门,抄小路过鲍婆岭,由碧鸡坞绕出阵后扰敌。
李文忠乘乱猛攻,将张士诚击败。
〔例12〕 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额楚领兵攻打叛兵耿精忠的部将陈九杰,双方在江西万年县的石头街渡口,夹河对峙。
额楚亲自出营挑战,而派骑兵从上游潜渡过河,绕到叛兵后面冲击,大破叛军,俘斩陈九杰。
〔例13〕 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十一月,赵辅、韩雍等率明军由浔州(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出发,水陆并进,镇压广西瑶族叛乱。
当时,叛军据守大藤峡(即今广西桂平县西大麻峡),集中辎重于横石塘,拒险立栅,抗拒明军。
为夺敌辎重,削弱其势,赵辅等一面派兵持盾牌正面佯攻,引诱叛军击发弓矢,一面派兵由小路登上山顶,举高发炮,轰击叛军,叛军大败。明军先后破其营寨三百二十余座,俘其首领侯大狗以下七百八十人,斩首三千余级。
〔例14〕 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哈元生奉命率军由贵州威宁进攻乌蒙(今云南昭通),镇压苗民叛乱。
清军进至倚那冈,苗军数万人连营十余里阻击。哈元生命清军三千人及土司兵千余人,乘夜在苗营左右设伏。
拂晓苗军进攻,清军荫蔽待机。
苗军进入清军炮火范围内后,清军发炮轰击,苗军后退,又遇清军伏兵突起,左右夹击,苗军大溃。
清军乘胜追击,连破苗寨八十余座,击败其众数万,连克三关,占领乌蒙,缴获盔甲军械辎重,堆积如山。领导叛乱的禄万福兄弟也被清军俘杀。
〔例15〕 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十月,清军多隆阿等部在都兴阿统率下,进围太平军占据的安庆城。十一月,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部在皖北三河镇,全歼李续宾部湘军,并相继攻克舒城、桐城,安庆退路受到威胁。都兴阿、多隆阿恐遭太平军抄袭,急忙撤围安庆,西返宿松。多隆阿等在宿松立足未稳,陈玉成、李秀成便率太平军,衔尾而至。
面对太平军大兵压境,清军将士多丧失斗志,主张弃城他走。多隆阿怒目而斥,下令对畏缩退却者严惩不贷。
十二月一日,太平军大队来攻。多隆阿利用大雾天气,以主力正面迎敌,另以骑兵从太平军大阵中穿驰而过,绕至太平军侧后,焚毁其粮草火药辎重,迫使太平军返顾后路。
多隆阿乘机下令主力猛攻,大败太平军。
〔例16〕 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秋,胡林翼率清兵围攻太平军所据太湖城。
陈玉成、在捻军张乐行、龚得树的配合下,率太平军赶来解围,并于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一月,连败清军多隆阿、蒋凝学等部,包围清军鲍超部于小池驿。面对这种形势,胡林翼深感非出奇兵难以破敌,于是调金国琛、余际昌两部20营兵力。
组成“山内之军”,由山间出击,配合鲍超部夹击陈玉成部太平军。二月十七日,陈玉成与鲍超鏖战正急时,金国琛、余际昌率队由山内杀出,与山外多隆阿等部形成夹击之势。
陈玉成部太平军前后受敌,抵挡不住,纷纷败溃。太湖城内的太平军见守城无望,外援难至,也于当夜弃城突围,太湖城落入清军之手。
〔例17〕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十一月,张宗禹率西捻军攻入陕西,并取得在华州(治所在今陕西华县)敷水镇一战歼灭清军七八百人的胜利。捻军入陕,使本来为防回民起义军东下而感兵力吃紧的陕西清军更感兵力不敷布防。
为尽快解除西回东捻夹击的威胁,陕西清军主将刘蓉急忙调集兵力,并要求诸军穷追猛打,不能有一点喘息的机会,企图将捻军控制消灭在商州(治所在今陕西商县)、洛南、潼关、北界渭河与西安组成的三角地带内。当年十二月,捻军利用清军急于决战的心理,首先做出进攻西安的姿态,同时把马步主力荫蔽集结在西安以东的灞桥十里坡地区。
当清军追击佯攻西安的捻军到灞桥时,捻军回旗转斗,但略一接战就又佯败而走,清军不知是计,跟踪猛追,主力被诱入捻军设伏地域。
此时,突然风雪晦冥,咫尺不辨人影。
捻军在十里坡上回马抗拒,原来埋伏在坡上左、右村堡的捻军主力也从两旁突然杀出,把清军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提督肖德扬等毙命。
〔例18〕 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七月,云南布政使岑毓英向回民起义军占据的海马姑红厓尖山发动进攻。
红厓尖山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之处,悬崖壁立,大河阻滞其前,只有一线鸟道可通,非常险要。为攻破山险,岑毓英命张保、林守怀率二千人乘夜由险僻的山道绕至山后。
次日天明,岑毓英挥军攻击,回军顽强抗阻。就在双方激战正酣时,张保、林守怀从山后发动突袭,回军大惊回救,陷入两面夹攻之中,于是大败,红厓尖山落入清军之手。
〔例19〕 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二月,爱国将领冯子材在镇南关大败法军后,为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又乘胜攻占了文渊城,将法军逼退至谅山城。谅山是越南北部军事重镇,法军统帅尼格里在此得到援兵增援,使总兵力达到四千五百人左右,企图坚守谅山,等待更多援兵到达后,再犯镇南关。
冯子材也认识到只有急先攻克谅山,才能对法军造成破竹之势。于是决定乘法军连战连败,心胆已寒的有利时机,以正兵明攻驱驴,出奇兵暗取谅山,并派杨瑞山部绕道而出,乘夜渡过淇江,于次日黄昏潜至谅山,散伏城外各处。然后,冯子材兵分三路,攻击驱驴;冯子材、苏元春率主力攻正面;王孝祺部及冯子材军一部攻西面;王德榜攻东面。
在清军的猛烈攻击下,法军统帅尼格里胸部中弹受重伤,接替指挥的爱尔明加下令退往淇江南岸,与谅山法军会合。
清军主力也徒涉淇江,向谅山挺进。就在清军主力攻打驱驴之时,埋伏在谅山城外的清军杨瑞山部乘城中法军拂晓熟睡之机,发动突然攻击。
守城法军仓皇应战,一片混乱。杨瑞山督军蚁附而上,劈开城门,攻入城内。
法军死伤惨重,力不能支,残部弃城而逃,清军追击二十余里。此战,清军毙伤法军近千人,缴获军需物资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