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江西教育出版社《文献学辞典》第507页(1261字)
本称《书》,因其为上古之书,故名之曰《尚(同“上”)书》,儒家尊之为《书经》。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全书共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起《尧典》,终《秦誓》。《汉志》谓原有百篇,孔子曾为之作序。今书序百篇犹存,为后人伪作。经文遭秦火之厄,损失严重,汉初仅有原秦博士济南伏胜(又作伏生)所传29篇(-说28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称为“今文尚书”。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用先秦古文字写成的《尚书》45篇,其中29篇与今文《尚书》基本相同,另外多出16篇,因无师传,至魏晋间即亡佚,仅存篇目,称为“逸书”。据说孔子十二世孙孔安国曾受诏将此古文《尚书》写成隶古定本,并为之作传,献于朝廷,适值巫蛊之祸,未得立于学官,仅于私下传授。后人将隶古定本中的《盘庚》、《泰誓》各分为三,又将《顾命》后半分出为《康王之诰》,成34篇;又将逸书16篇中的《九共》分为9篇而成24篇,古文《尚书》遂成58篇。西晋永嘉之乱,西汉欧阳氏及夏侯胜、夏侯建所传授的今文《尚书》均亡佚,逸书亦亡,仅存晋朝立于学官的古文《尚书》郑玄注本34篇。东晋元帝时,忽有豫章内史梅赜(梅一作枚,赜一作颐)献有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58篇(连书序共59篇),其中33篇与郑注本同,亦即与今文《尚书》本同,《泰誓》3篇则名同而实异,并多出22篇,此25篇即托名孔安国作传和序的伪古文《尚书》。唐太宗命孔颖达等撰《五经正义》,以此书为定本,即今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伪孔本出,郑玄注本遂亦失传。南宋吴棫、朱熹等已对梅赜书表示怀疑,明梅鷟已认为是伪书,但考据未精。清阎若璩(qú)作《古文尚书疏证》,列举作伪之证128条,梅书之伪遂成铁案。清丁晏《尚书余论》(自刊本、槐庐丛书本)谓伪古文出于魏王肃之手。李盛铎原藏宋刻本《附释音尚书注疏》20卷,为传世伪孔传古文《尚书》最早刻本,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伪孔传虽系晋人假记,其中尚保留前人旧说,故仍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其他较好的《尚书》注本,则有宋蔡沈《书集传》,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及近人曾运乾的《尚书正读》(中华,1964)等。《尚书今古文注疏》既辑录汉魏隋唐旧注,又自己作疏,内容详赡,有平津馆丛书本、四部备要本等。《尚书正读》简明扼要,颇便初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出版的屈万里《尚书今注今译》也可供参考。顾颉刚毕生从事《尚书》研究,他从50年代末开始作《今文尚书》的注译工作,将校勘、考证、训解、章句和翻译汇为一编,力求对两千年来的《尚书》研究进行总结性的整理工作,可惜天不假年,未竟全功。其部分成稿散见于《历史研究》等刊物。顾氏早年以翻刻相台本为底本,编成《尚书通检》(燕京大学,1936;书目文献,1982年影印),为逐字索引。
【参考文献】:
蒋伯潜《十三经概论》(上海古籍,1983年重印);马雍《〈尚书〉史话》(中华,1982);刘起釪《尚书源流及传本考》(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