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西北民族词典

新中国成立后乌孜别克族的教育事业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新疆人民出版社《西北民族词典》第782页(518字)

由于乌孜别克族中经商的人多,经济条件比较好,一些富商受俄罗斯族的影响,对教育事业比较重视,都肯为办学慷慨解囊,因此,乌鲁木齐、伊犁、塔城都办有乌孜别克学校,或与其他兄弟民族合办学校,城镇的乌孜别克族青少年基本上都能入学,只有农村和牧区的乌孜别克族人,因为入学不便,或是家境贫寒,青少年才有失学的现象。据1949年的统计,新疆乌孜别克族学龄儿童的入学率约为60%,仅次于俄罗斯族。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特别重视新疆各少数民族的教育,尤其是农村和牧区,成为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重点,办起了许多定点小学和流动小学,给上中学的农村和牧区学生提供助学金,因此,到了1958年底,全疆的乌孜别克族小学生达到1260人,占当时总人口的六分之一,比1949年增长了174%。1949年,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仅有34名,都是富商子女;1958年增至812人,占乌孜别克族总人数的十分之一,比1949年增长了23倍。1949年,只有5名乌孜别克族学生在苏联上大学;1958年,在国外和乌鲁木齐等地上大学的青年多达110人,比1949年增加了26倍,在兰州、西安、北京、上海就读的乌孜别克族大学生不在其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