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第290页(866字)

【生卒】:1037—1101

【介绍】: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辙并称为“三苏”,轼为“大苏”、“苏长公”。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试礼部,欧阳修为避嫌而置之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进士乙科。五年九月,母丧除,欧阳修以直言荐,复对制策,入三等。为有宋以来第二人。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英宗治平二年(1065)召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神宗熙宁元年(1068)七月,父丧除,次年三月还朝,适逢王安石变法,轼持异议迕安石,命权开封府推官;旋又请外,通判杭州,徙知密州、徐州、湖州。御史李定等人罗织罪名,酿成乌台案,元丰二年(1079)底,将轼谪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七年徙汝州,未至。八年三月哲宗立,太后垂帘,轼亦复朝奉郎,起知登州;到任五日又以礼部郎中召还,至京师擢起居舍人。元祐元年(1086)迁中书舍人,除翰林学士知制诰。次年兼侍读。三年领礼部贡举事。四年除图阁学士,知杭州。六年诏兼迩英殿侍读,复以谗出知颍州。七年徙扬州;未阅岁,以兵部尚书召还,兼侍读;旋又迁礼部尚书,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八年,哲宗亲政,轼出知定州。绍圣元年(1094)御史贾易等劾轼诗文讥讪先朝,落两学士职,知英州,未至;复落左承议郎,责授建昌军司,惠州安置。四年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六月渡海,七月至儋州。元符三年(1100)徽宗立,特赦北归,徙兼州,迁永州,未至,复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在外州军任便居住。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至常州,上表请致仕。七月二十六日卒于常州。南宋孝宗时,赠太师,谥文忠。着有《东坡集》《东坡后集》等。后人整理编纂的《东坡志林(一名手择)》、《仇池笔记》、《东坡题跋》等书中有些作品属于笔记小说,如《书杨朴事》。托名苏轼编纂的《艾子杂说》、《调谑编》、《渔樵闲话》、《杂纂二续》等书中也保留了不少寓言故事和小说素材。苏轼本人也成为后世话本小说中引人注目的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宋史》卷三百三十八有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