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食录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第512页(1254字)

初编12卷,二编8卷。清代乐钧撰。自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问世以来,仿效者纷起,百余年间,出现“聊斋型”小说数十种。这些作品模仿《聊斋志异》的体例和艺术风格,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其中也不乏优秀之作。《耳食录》即这类作品中较具艺术特色的一种。

乐钧,原名宫谱,字元淑,号莲裳,别署梦花楼主。原籍江西临川,嘉庆六年(1801年)中举,一生未仕,却以文名于当时。他怀才不遇,又家贫无以生计,曾游历北京及江、浙两省,却一直郁郁不得志。侨居江淮间时,被当时的两淮盐政使曾燠召至幕中,常在一起赏析诗文,讨论经史。在此期间,乐钧生活较为安定,诗文艺术造诣也日渐精进。他的诗受到当时许多名家的肯定和推崇,着有《青芝山馆诗文集》。乐钧死于嘉庆末叶,年仅五十多岁。根据他在《耳食录》初编的自序中“脱稿于辛亥”的说法,可以推断他是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完成《耳食录》初编的,当时乐钧大约近三十岁。

《耳食录》是乐钧“羁栖之暇,追记所闻”(自序)。内容大体“多出于儿女缠绵,仙鬼幽渺,间以里巷谐笑,助其波澜,胸情所寄,笔妙咸臻。”(吴嵩梁序)其文辞优美,描述生动,可读性很强,与当时同类作品相比,可谓佼佼者。《耳食录》初、二两编共20卷,每卷收短篇在10篇左右,全书共收录短篇小说约200余篇。

乐钧一生落拓,长期生活在社会中、下层,因此对于人民的疾苦就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并寄予深切的同情,对封建制度的黑暗和腐朽做了更深刻的揭露;对持强凌弱、盘剥百姓的社会现象借神鬼予以讽喻,取得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统一的效果。

在这两百多个短篇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涉及神怪传说,而这些故事中又大都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并非因鬼怪而写鬼怪。如卷一《云阳鬼》借喻人世间的相互猜疑,对真正的鬼怪反而忽视;卷十二《东岳府掌簿》实喻人间贿赂请托之风、炎凉之态;卷四《上官完古》借鬼喻今,控诉苛政,为民伸张正义。为了使读者更深地理解小说的含义,部份篇尾常以“非非子”之口,道出作品的主旨。

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和身份所限,书中宣扬宿命观点和因果报应之处也随处可见,个别篇章中夹杂一些猥亵的描写,至使整部作品瑕瑜互见,但总的来说,书中的积极方面仍是主流,在清代笔记小说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耳食录》有乾隆五十七年梦花楼原刊本,另有道光元年青芝山馆重刊本和同治十年敦仁堂重刊本。民国初年文明书局石印单行本、文明书局石印《清代笔记丛刊》本和进步书局石印《笔记小说大观》本,皆作五卷,非足本。1987年,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以同治十年敦仁堂重刊本为底本,参照道光元年青芝山馆重刊本点校出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