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第562页(771字)

出于敦煌藏经洞。《敦煌变文集》卷七据伯2633号,伯2564号,斯4129号三写本汇校录成一篇。斯4129号首题《书一卷》。全篇前半为四字句为主之韵文,述新妇事,大略为:新妇不听翁婆之语,不主中馈,甚至佯病不起床。见婿入来,流泪道翁婆骂我作奴作婢之相,“莫与饭吃,饿极自起”。阿婆则向儿言说新妇不好。新妇闻之,“从床忽起”,谓当初为何不嫌弃而下礼聘娶,如今可与离书。翁婆闻之甚喜,给与衣物,乞新妇离去。新妇骂詈而去。结语是“已后与儿色(索)妇,大须稳审”,不可听媒人的话胡乱婚配。此大段韵文后附阿婆与新妇七言各四句。此后接劝人勤学十二时歌。再接写入舍女婿不堪役使领妻他往韵文一段,并诗体赞文七言四句。《敦煌变文集》以此两部紧接新妇所作七言四句之后,遂一并录入,实际上别是两事,与《书》无涉。斯4129号,伯2633号均另抄有《崔氏夫人要女文》,乃谆谆教导其女出嫁后务遵妇道之作,显然是作为对比录入,本意可能是作新婚妇女的正反两方面教材。同时可证十二时歌、入舍女婿故事亦单独成文,与《书》非为一事,因其内容与新婚妇女无关。《书》本意作为劝戒用,故对新妇之描写,虽有性格爽朗泼辣,心直口快,敢哭敢笑,敢打敢闹之违反封建礼教之一面,但也突出其毫无礼貌,乱摔乱斗,卧床装病,骂詈的缺点一面。结论是婚娶前必须在村中调查,不可专听媒人花言巧语,亦具有劝戒性。但写法似有作赋传统“劝百讽一”之义,颇为热闹,新妇性格写得颇为鲜明生动,反使其教化本意淡化。行文多用口语,对话尤其活泼生动。后来《清平山堂话本》中所收《快嘴李翠莲记》,与此篇在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似有传承关系。但李翠莲之形象远较此篇中之新妇为可爱。其结局削发为尼,既有明确交代,不似新妇之一走了之,也更具悲凉色彩,所以更容易唤起读者内心之同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