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吼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第906页(1392字)

晚清社会问题小说。作者陈天华(1875-1905),民主革命家。字星台,号思黄,湖南新化人。早丧母,家贫。1896年随父迁新化县城,为小贩。1903年以官费留学日本,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并与黄兴等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05年,参与组建同盟会,并任《民报》编辑和主要撰述员。同年12月8日留下激励同志誓死救国的绝命书,愤投日本大森海湾殉国。《狮子吼》未终卷,共1楔子又8回,连载于《民报》第2期至第9期。1960年5月中华书局版《晚清文学丛钞·小说三卷》(阿英编)收入时,缺第3回、第5回中歌词,第2回写清兵酷杀汉人惨状的文字,也有10多处作了节略。小说开头的“楔子”和前两回,属序幕部分。先通过“我”的好友入山采樵,获一“混沌人种的历史”之残卷,形象地描绘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近代受列强鲸吞的严酷现实,又以梦境中《黄帝魂》的演出,描绘了“翻二十世纪舞台,光五千秋种界”的汉民族革命,并以“共和国图书馆”中金字标题的《共和国年鉴》和面绘雄狮怒吼的《光复纪事本末》为之作了总结。小说名正取自睡狮猛醒怒吼之意。头两回,小说从世界黄、白、黑、棕、红五大种族的斗争,揭示了俄国的野心和日本的阴谋。在赞颂了中华江山锦绣和文明悠久以后,陡转而慨叹慈禧当朝以来,“外洋的势力,日大一日;中国的国威,日损一日。”从第3回始,小说转入了对故事本身的叙写:张煌言驻守过的舟山岛西南,有个民权村,全村仇满又排外,是个“世外的桃源,文明的雏体。”村里中学堂的总教习文明种,既推崇民权主义,更主张本族人做“家主”的民族主义。他最赏识的学生是孙念祖及其族弟绳祖、肖祖,还有远来附学的狄必攘。不久,文明种到别处去,内地来了一伙新生,以“自由”为名胡作非为。经学堂总理申斥和同学们追究,终于退了学。众人因此而明确了念祖说的“‘自由’二字是有界限的,没有界限,即是罪恶”的道理。同时,从两湖总督镇压独立军的事件中,学校感到习武的必要,于是举办了包括击剑、兵式体操等的大运动会。为求救国之道,念祖等人或赴美学习政治,或到德国学军事,或留上海办报,狄必攘则到内地去组织革命力量。其间,小说穿插着描写了四川保宁府秀才康镜世筹建“岳王会”反清,留日学生组织“拒俄会”,上海破迷报馆登出《革命论》宣传革命、排满,慈禧太后下令残杀革命党人等内容。而狄必攘在往陕西途经一小镇时,遇文明种被当地人视作“土洋人”追打,他救下老师,二人同到汉口。在汉口,他们立学堂、开工厂、办报馆,十多起会党与东西洋留学生联合,其声势“日大一日”。突然有一天,必攘接到日本留学生来信,“看未及半,神色陡变……”至此,天华就蹈海搁笔了。狮吼未畅而竟成了绝响。和当时许多革命派作家常用寓言、隐喻表政见一样,小说“楔子”中的寓言和梦幻,正是中华历史和时局的形象写照,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廷、创建共和的宏伟宣言,它洋溢着忧国愤世、献身共和的巨大热情。作者无论赞美中华,鼓吹革命,讴歌志士,还是痛斥列强,悲愤时世,抒写心境,或激情饱满,或声泪俱下,无不表现出跳踉搏跃、激越澎湃的气势。阿英称《狮子吼》“笔力很劲炼,较之《自由结婚》、《洗耻记》都好,可惜不完”(《晚清小说史》),但亦足可见其思想主张和风格特点。由于作者急于表述心志,小说长于思辨、议论而弱于形象刻画,这也是当时此类作品存在的普遍现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