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教育大事典

那烂陀寺兴建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世界教育大事典》第45页(806字)

在古代印度笈多王朝期间,帝日王于425年在北印度的今比哈尔邦境内兴建了那烂陀寺,后经觉护王、幻日王等历代国王扩建,成为古代印度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和学习中心,亦有人称此为那烂陀大学。那烂陀寺的经费来自历代国王慷慨的赠赐,拨有约100多个村庄的税收作为给寺院的捐赠,这些村庄每年供应几百担大米、几千斤黄油和奶,以确保寺院的僧侣和学生可以潜心佛事和学习。

那烂陀寺建造有众多供寄宿的僧院,有6座广厦,其中有千间宿舍、100多个讲堂以及观象台和图书馆。在称做拉特纳萨加拉、拉特努达迪和拉特纳兰贾卡的三座大楼中建有精良的图书馆,藏有般若波罗密多和佛教宗教着作的圣典。那烂陀寺的行政管理交托给有圣等的僧侣负责,最高主持人称为库拉帕蒂(Kulpati),并由称做潘迪塔的副手加以协助。教员按其解说经书的多少而分成三等,如唐朝僧侣玄奘在那烂陀寺学习时的1510个教员中,能解说经书50本的为第一等,共10人;能解说经书30本的为第二等,共500人;能解说经书20本的为第三等,共1000人。那烂陀寺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宗教着作、天文学和礼仪等。教学则通过正式演讲、个别辅导、讨论和争辩等方式进行,每天平均有近100场教学讲演。人们聚集成群,相互探讨争论、切磋琢磨,研习佛学。那烂陀寺因前来求学的僧侣颇多,故招生甚严,落第者常为十之七八,入学者年龄须达20岁,均免费享用衣、食、住、医疗等。

那烂陀寺还鼓励哲学和文学、文法和艺术的研究,并从那里派出有名的僧侣学者到国外去传播佛教,吸收来自印度以外的如朝鲜、尼伯尔、中国的学生前来学习研究佛学,唐朝着名僧侣玄奘和义净就曾来此研习多年。不幸的是,那烂陀寺在1197年被穆斯林入侵者所焚毁,顿成焦土一片。此乃印度古代文化发展史上之一大灾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