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国民教育运动产生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世界教育大事典》第591页(1079字)
英布战争期间,布尔人的教育条件受到了毁灭性破坏,他们自发建立了一些基督教国民学校,以继续对孩子进行战前方式教育。战争结束后,这种学校在布尔人中有所发展,以保持战前政府资助的荷兰语学校教育方式,抗议教育英国化政策。1903年教育条例使布尔人感到自己的民族性受到了威胁。在1903年英国殖民政府拒绝奥兰治布尔人请愿要求后,维护布尔人教育权利就成为奥兰治和德兰士瓦的一种社会政治运动。它集中反映在建立、发展基督教国民学校方面,因而被称为“基督教国民教育运动”。
运动的发起力量是两殖民地的荷兰改革教会,它反对屈服于政府的教育英国化政策,要求由人民选举产生学校委员会来任命教师,要求给予荷兰语与英语同等的教学语言地位。以加尔文教思想为基础。布尔人教师在几乎得不到报酬的情况下,从事着教学工作。学校组织按照战前政府“学校指南”的原则来进行。各校的学校委员会由本校学生家长选举产生。课程设置原则是,对学生进行基督教国民精神的教育,使教育适应以南非布尔人为主的白人民族的需要。德兰士瓦和奥兰治建立了基督教国民教育委员会,以协调整个运动。由于缺乏合格的教师,基督教国民教育委员会设立了一个审查委员会,确定了授予三级教师资格证书的条件。对于经审核达到了要求的教师,审查委员会可颁予资格证书。基督教国民教育委员会以极大的热忱和奉献精神从事办学、教育工作,与政府公立学校进行竞争,共建立了200多所学校,将许多学生从政府公立学校中吸引过来。1905年8月底,德兰士瓦代理教育总监沃尔·科尼什在约翰内斯堡向“英国人协会”宣读《战争以来德兰士瓦的教育进程》的报告,其中谈到基督教国民学校在语言、课程和教学方法方面都达到了政府希望各学校达到的要求,其毕业生的荷兰语语法和英语都可以达到熟练程度;这些学校的教师都生于南非,其中一半以上是英国人的后裔;教师的宗教信仰分属于荷兰、英格兰、苏格兰的众多教派。科尼什称这些学校在任何意义上都是实现教育部所定目标的楷模;呼吁英国当局与这一运动特别是与基督教国民教育委员会进行合作,给予这些学校经济资助。英国当局拒绝了科尼什的请求,理由是,战前德兰士瓦政府拒绝资助威特沃特斯兰德的英语学校。基督教国民教育运动得以继续发展,其经济资助主要来自荷兰。
在1905年的《塞尔邦备忘录》和1907年《史末资法》的作用下,在史末资活动的影响下,德兰士瓦和奥兰治的基督教国民教育运动分别在1907和1908年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