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教育大事典

阿兰《教育漫谈》发表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世界教育大事典》第885页(881字)

阿兰(Alain)原名埃米尔-奥古斯特·夏尔提耶(Emile-Auguste Chartier,1868~1951),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曾执教于巴黎着名的亨利四世中学。他深受柏拉图、笛卡儿、斯宾诺莎的影响,反对智力至上的观点,坚持对自己的思想进行仔细推敲。为了使思想既流畅奔放又条理系统,他除出版了许多论着外,还以漫谈的形式将之阐发和记录,并在30多年中以“阿兰”为笔名在报纸上发表。作为着名的哲学教授,他的文章涉及面很宽。但他效仿苏格拉底,试图成为教育者和思想导师的愿望,使其中有关教育的论述相当丰富。他多次强调情感和智力相互作用对教育的影响,主张以他所称的“灵感心理学”为基础实施教育。1951年去世后,他的文章被收集在《教育漫谈》中。阿兰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力量,主张通过严格的训练使儿童学会思维,并强调语言,特别是书面语言的训练。他认为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会有所收获。对于教学过程,他的哲学模式是从抽象到具体,从思想到现实。阿兰还对教育目的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认为这一目的即人的目的,教育就是引导每个儿童实现自己身上固有的冲动目标的艺术。也就是说,只有文化教育才能为儿童提供做人的楷模,摆脱原始的野蛮状态,驾驭自己,成为理性的人、社会的人。为此,就要读书,特别是那些经典着作。他认为,文化教育对发明创造也至关重要,称“创造的惟一方法就是模仿,思维的惟一方法就是继承古老的并业已证明的思维方法”。他认为,学校是一种特殊的场所,它为生活作准备,但又与生活有许多区别,它决不是生活,有时甚至应该脱离生活。比如,儿童在那里受到保护,还可以犯错误。他主张对儿童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让他们通过克服困难实现独立。阿兰虽属传统教育学派,但他更强调书本的作用,认为教师只能成为书本的助手,甚至称“最好是教师不讲话,学生自己认真阅读”。他赞同孔德的实证主义,承认家庭的社会特性,并研究了家长与子女之间存在的终身教育现象。阿兰对当时其他国家的教育研究佯作不知,也反对一时相当流行的“新教育”思潮,被称为地道的“法国”教育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