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与非洲发展教育关系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江苏教育出版社《世界教育大事典》第1425页(2513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立即争取恢复在战争时期中断了的与非洲国家的文化和教育交流关系。这一教育交流与合作基本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建国初期~1966年。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的50年代初期,就开始接受来自非洲的留学生。当时许多非洲国家尚未独立,中国只接受了埃及、喀麦隆、肯尼亚和乌干达的十几名学生,而在其他方面交流甚少。60年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迅速发展。周恩来总理访问亚非14国时提出的中国同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相互关系的五项原则和中国对外援助的八项原则深得非洲国家赞同,使中非关系得到很大发展。自1960年9月开始,经由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中非友协、全国总工会等单位联系,喀麦隆人民联盟、桑给巴尔民族主义党、索马里民族联盟、加纳工会等党派和群众团体向中国成批派遣留学生。截至1966年底,共有来自14个国家的190余名非洲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国也曾向埃及、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派遣过留学生。在这期间,其他教育交流活动也开始增加,到1966年底,中国教育部门有5个代表团(组)访问了非洲8个国家,其中教育部长杨秀峰和副部长刘皑风分别于1964年和1966年率团访问了埃及、阿尔及利亚、马里、几内亚、坦桑尼亚、摩洛哥、中非等国。埃及、摩洛哥、几内亚、坦桑尼亚和中非等国亦应中国邀请派团访问了中国。此外,中国还在1955年和1965年分别向埃及和马里派遣了汉语和数理化教师,向坦桑尼亚和索马里提供了教学器材等援助。
②1966~1978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国曾一度停止对非教育交流活动。到1970年才逐步恢复派出代表团和对非交流。从这年起开始向刚果派汉语和数理化教师,此后,又向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派了汉语教师。1971年,联合国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已达百余个,中国的国际威望迅速提高。在这样的外交形势下,要求与中国交往或恢复交往的国家越来越多。中国于1973年恢复接受外国留学生,至1978年,共接受了25个非洲国家的近500名学生。在这一时期,非洲各国来华访问的教育代表团开始增多,先后有苏丹、索马里、坦桑尼亚、阿尔及利亚、贝宁、扎伊尔、卢旺达、赞比亚、埃塞俄比亚、刚果和几内亚等国团组来访,其中贝宁、阿尔及利亚、刚果、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等国为部长级代表团。这时期,中国出访的团组较少,只有4个教育代表团组访问了埃及等3个国家。
③1979~1989年。自1978年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教育方面的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非洲国家将中国视为第三世界国家的榜样,纷纷要求与中国交流与合作。双边互访团组急剧增加。到1989年底,中国出访非洲国家的团组近40个,访问了非洲20余个国家。国务委员、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教育部副部长彭佩云,国家教委副主任滕藤先后率团访问了非洲。非洲也有20多个国家的27个团组来访。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希望中国为其培养建设人才,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和数量大大增加。这时期,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的国家已从70年代的25个增加到43个,人数也猛增至2271人。中国也向埃及、摩洛哥、突尼斯、尼日利亚、坦桑尼亚等国派了少量的留学生。
在这一阶段,根据中国对非援助的总体方针,应非洲国家的要求,中国开始持续向刚果、赞比亚、毛里塔尼亚、加蓬、毛里求斯、阿尔及利亚、埃及、突尼斯和马达加斯加等国派遣教师,还向贝宁、马里、毛里塔尼亚、阿尔及利亚、卢旺达、布隆迪、乍得、刚果和毛里求斯等国赠送了教学用品。
④1990~1996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加强。非洲国家将中国视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国家,团组往来和互派留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特别加强了高层往来。1996年,江泽民主席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访问非洲5国,使中非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教育领域的中非关系得到空前发展。在短短的几年内,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副主任邹时炎、柳斌和张天保先后访问了非洲15国。出访的各类团组达40余个,来访的团组近30个,其中部长级团组就有10个。为了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变革和政治、经济与发展环境的需要,中国调整了接受来华留学生的政策,对非洲国家采取了“高层次、短学制、高效益”的方针,缩减了本科生的人数。在这期间共接受了45个国家的1500人。与此同时,中国也向非洲的9个国家派遣了近百名交换奖学金生。
除了传统的交流项目,在这期间,中国与非洲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从1990年起,中国开始与非洲国家开展教育合作项目,旨在帮助非洲国家发展高等教育,在当地培养本国所需的人才。中国选择了受援国大学的薄弱学科或专业,帮助其建立实验室并派教师任教,有的还教授汉语和中国文化课程。这种合作项目受到非洲国家的普遍欢迎并取得很好成效。至1996年,中国与喀麦隆、马里、刚果、乍得、科特迪瓦、布隆迪、扎伊尔、塞内加尔、埃及、苏丹、坦桑尼亚、赞比亚、加纳、津巴布韦、肯尼亚、纳米比亚、毛里求斯、尼日利亚等18个国家进行了24期项目,已建立生物、计算机、物理、分析化学、食品保鲜与加工、土木工程与测量和汉语等专业实验室15个,派出教师50余人次。智力援非项目的开展还带动了中非大学之间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有10所大学与非洲16个国家的20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统计资料表明,自50年代起至今,中国访非的教育代表团达90余个,接待的非洲国家教育代表团有80多个,已接受非洲留学生4570余名,派赴非洲工作的教师400余人,为非洲的25个国家提供过不同程度的教育援助。这些交流与合作密切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加强了了解和友谊,有助于中国整体外交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