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跋陀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13页(661字)

【生卒】:17世纪

【介绍】:

印度近代正理派哲学家。亦译为安纳姆·帕得或阿难波他。生平不详,活跃期为1640年,着有《思择集》(Tarka Samgraha),是近代正理论的纲要。他试图建立起正理论和胜论的调和体系,一方面采纳新正理派的认识论与逻辑学;另一方面吸收胜论派的本体论与范畴学,将两者融合为一种新的模式,使“四量”归入“德句义”中的“觉”。

除“德句义”与正理论相结合之外,其他句义均采纳胜论观点。并且提出“知觉”不能分为确定的和不确定的两种,而应划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感官与对象的接触是直接的,它不考虑对象之间的关系,因此是不可描述的、模糊的和不确切的认知;在第二阶段感官是对限定对象和限定条件之间的关系的认知,它与概念和类属发生联系,因此是清晰、确定、可以描述的认识。认为推理有两种:(1)为自推理,使自己信服某种事物的存在;(2)为他推理,使别人信服某种事物的存在。在论及“同句义”时,提出宇宙是统一、永恒和固有存在的观点,并且认为人类也具有此种特性。人类个体虽然很多,但是都具有阶级性;人类个体虽然生死固存,但是就总体来看却是永恒的存在。认为灵魂有两种,即最高的灵魂和人类的灵魂。最高的灵魂称为神,他无所不知,是永恒的“一”;人类的灵魂在数量上是有限,它分别寓于各自的肉体中。此外还对“类比”与“证言”提出某些新的观点。其着作被译为印地、僧伽罗、拉提、英、法、德、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