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克哈特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18页(997字)

【生卒】:约1260~1328年

【介绍】:

德国神秘主义哲学家、神学家。人称“艾克哈特大师”。生于图林吉亚的霍赫海默。15岁在爱尔福特加入多米尼克教团。曾在科隆和巴黎学习神学,1302年被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授予教会博士(大师)称号。曾任图林吉亚代理主教,1304年任萨克森多米尼克教会主教,1307年任波希米亚代理主教。1327年曾受宗教裁判所审讯,他的学说在他去世后遭到教会谴责。

艾克哈特认为,上帝是纯粹的、终极的存在,除了上帝之外一切都是无。上帝无所不在,尤其是存在于人的灵魂中。有罪的人不能意识到神的存在,只有抛却一切罪恶,人的灵魂才能在一种神秘经验中与上帝结合,从而实现人的存在的最终目的。这种经验是人的语言无法描述的。灵魂与上帝的结合经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差别”,上帝自然地拥有存在,上帝之外是纯无。没有什么像上帝与造物这样不相似,也没有什么像上帝与造物这样相似。“与上帝的存在的完满性相比,一切事物都是纯无”。第二阶段叫“相似”。人脱离个体趋赴普遍的存在,发觉自己是上帝的影像,作为“圣父”的“圣子”在超越的心灵中产生自身。第三阶段叫“同一”。这时上帝不复在人之外,已经完全深入人的内心。第四阶段叫“突破”。与上帝合一还不够,抛却一切如不抛却上帝,等于未抛弃任何事物。人应毫无所求,甚至也不求上帝。超越的结果就是越出上帝。从一个阶段进到另一个阶段的动力是超脱。艾克哈特认为,宗教意识的基础是“灵魂的闪光”,与上帝的合一即是经此闪光而完成。圣父产生圣子和二者产生圣灵是永恒地进行的,上帝在人的灵魂中,因而当灵魂达到最高的神秘经验时,就会发生上述的产生过程。人要实现超越,必须弃绝一切个人利益,当人的灵魂空无一物如同荒漠时,便充满了上帝。

艾克哈特的哲学接受了柏罗丁、奥古斯丁、伪狄奥尼修斯、爱里根纳和阿奎那的影响,并影响了陶勒尔苏索、鲁伊斯布鲁克、林道,并且是后来的德国新教教义、浪漫主义、唯心主义、存在主义的先驱。

主要着作有:《三部分的着作》(Three Part Work)、《巴黎问题集》(Parisian Questions)、《德意志讲道集》(German Sermons)。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