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缪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380页(1245字)
【生卒】:1903—1960年
【介绍】:
法国着名文学家、戏剧家、无神论存在主义者。1913年11月7日出生于阿尔及利亚君士坦丁县蒙多维村,因家境贫困,靠奖学金读完中学。1934-1935年在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并开始文学创作,后因病中途辍学。1940年移居巴黎并参加法国抵抗运动,同其它人一起创办了地下刊物《战斗报》。1943-1952年期间与萨特保持友好交往关系,后因观点分歧而分手。1957年以“文学创作以明澈的认真态度阐明了我们同时代人的意识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1960年1月4日因车祸身亡,年仅47岁。
卡缪不是职业哲学家,他首先是一个出色的剧作家、小说家、小品文和短论作者,他擅长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其哲学思想,他消除了艺术与哲学的界限,把艺术看作存在主义意识自我表现的手段。他注重人的本能、动机和欲望,力图以感情和体验来替代理智和逻辑的判断。
卡缪哲学思想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1)虚无主义阶段,以小说《局外人》和《西西弗斯神话》为代表,它们所讨论的中心问题是荒谬,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但人不能因此而自杀,人必须老老实实地面对充满矛盾的人生而活下去,荒谬使人解除了一切责任感,取消了人对来来的关心,它只留下一种确定无疑的东西——活着的感觉,所以荒谬性是人类仅有的价值即创造性的来源。(2)人道主义阶段,以小说《鼠疫》和《反抗的人》为代表,认为面对荒谬的世界,应该通过“反抗”重新寻找人生的价值,反抗是创建新的道德意识的手段,它对荒谬、痛苦、不公止提出抗议,并创造一种以适度为准则的道德价值,反抗不是革命,它既应该超越虚无主义而又不超越尊重个人价值的界限,反抗使人们产生一种互相团结的感觉,它意味着超越个人利益而关心整个人类价值。《反抗的人》是卡缪作品中最受称赞的一部着作,它在法国以及英、美知识分子中引起强烈反应,它的出版导致了卡缪同萨特的激烈争论直至两人友谊破裂,它也是卡缪整个思想发展发生转折的标志。
卡缪的哲学具有极端非理性主义性质,他对存在主义的探讨主要局限于道德价值领域,他把作为最高道德价值的自由看成人性所固有的个性自我表现的要求,把寻求价值的手段看成对命运的反抗,他的思想渗透着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他的晚期着作表明他晚年思想已发展成为一种非形而上学和强烈的伦理人道主义,他对50年代的西方社会政治形势采取中立态度,既厌恶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性和非正义,也不赞成社会主义革命,他后来越来越远离直接的政治行动,由于他拒绝同阿尔及利亚的造反者无条件站在一起,曾受到许多他以前战友的谴责。
主要作品有,小说:《局外人》(1942)、《鼠疫》(1947);哲学论着:《西西弗斯神话》(1941)、《反抗的人》(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