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死与不朽》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473页(950字)

19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的着名早期着作,全名为《关于死与不朽的思想,一位思想家的笔录。附神学-讽刺》。于1830年在纽伦堡出版发行,书的封面上只写着“由他的一位朋友出版”而未署名。1846年费尔巴哈对此书作较大修改后作为自编《全集》第一卷出版,1903年收入博林和约德尔编辑《费尔巴哈全集》第一卷,1960-1964年联邦德国重印这套《全集》时,编入了1830年原始文本。最新的历史考订版本收入德国舒劳豪威尔主编新版《费尔巴哈全集》第一卷,1981年柏林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在这部着作里,费尔巴哈否定传统宗教说教中的所谓个人不死和“无限存在”。认为,个人的本性是后天获得的,它的存在以人类和他物的存在为基础。在个体之外存在他物,这就否定了个体的无限性,因而从个体性的概念必然导致有限性的意识。人不是超自然实体,只能处在时间空间中,而不可能在空间之外某处存在,死亡即生命在时间中的结束。人的肉体和灵魂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肉体是灵魂的条件和存在前提”,人作为感性个体的存在由于有灵魂而是活生生的,肉体死亡,灵魂即随之消灭。“个体的肯定也是它的否定”。在不死的信仰中,主体本身仅仅被当作对象,并通过成为对象而具有现实性。主体的这种空洞性将把从利己出发的不死幻想撕碎。费尔巴哈认为,人只有作为精神的和道德的实体才是永恒的绝对的。在人类文化中,个人的事业和精神贡献比他本人活得更长久。费尔巴哈力图消除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的分裂,否定冥府生活。他说,“彼岸世界是疯狂迷乱的此岸世界”,而真正的彼岸和不朽的信仰存在于对爱和精神的信仰中。他认为,基督教是一种神学利己主义幻想,上帝的概念也就是完全的爱,一切都能在爱中得到消解和融合。

费尔巴哈认为,他的这部书以“抽象”形式包含着原来以“具体”形式所包含的思想,即无神论思想。当代西方某些费尔巴哈学者认为,费尔巴哈在这部着作中的思想是一种“爱的泛神论”。

这部着作给费尔巴哈一生带来很大不幸。不仅书被当局没收,本人因此受到宗教界的谴责,而且从此永远结束了大学任教的生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