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列汉诺夫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577页(4015字)

【生卒】:1856—1918年

【介绍】:

俄国克思主义奠基人、第二国际着名活动家。1856年出生在俄罗斯唐波夫省利佩茨克的古达洛夫卡村一个贵族地主的家庭。1875年在大学期间参加了民粹派的小组活动。1880年始亡命西欧,在那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883年组织了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在第二国际内同修正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00-1903年和列宁一起编辑《星火报》,对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开始转向孟什维克,对1905年俄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出了机会主义的策略原则,革命失败后,回过头来又指责群众,认为“本来就用不着拿起武器”。1908-1914年同布什维克结成护党联盟,为反对取消派进行斗争,但到后来,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背离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原则,从学究主义走向了社会沙文主义。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结束了侨居国外37年的流亡生活,回到祖国。他反对列宁提出的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四月提纲”,否认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胜利的可能性,认为十月革命为时过早。但他拒绝参与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活动。1918年5月30日病逝。

普列汉诺夫的理论活动领域十分广泛,涉及哲学、历史、经济、文学等许多方面,下面按照历史的顺序作简要介绍。

(1)批判民粹派的主观社会学,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9世纪70年代,当民粹派尚未蜕变为自由主义时,普列汉诺夫积极参加了它们的活动。到了80年代,民粹派遭到沙皇政府镇压,随即由革命派转变为改良派,普列汉诺夫此时就与之决裂,并最先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对他们进行了批判。

他批驳民粹派从“人类天性”出发,否认历史发展规律,把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看作是一种偶然的、倒退的现象的观点,主张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并以此来制定我们的路线和策略。

他批驳民粹派否认无产阶级是先进阶级,把农民看作是革命的主力,以为依靠农民公社就可以推翻沙皇制度的观点,明确指出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只能由工人阶级来完成,由它们“把乡村吸引到具有全世界历史的运动的河床中来”。他认为“尽可能迅速地组成工人党,是解决现代俄国所有经济和政治矛盾的唯一手段。”

他批驳民粹派关于英雄创造历史,以及群众只不过是“群氓”的观点,肯定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他说:“革命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因而对复辟时期记忆犹新的这个革命,就已不能允许我们把历史的过程看成为相当英明的个人和相当善良的个人的事业。历史家将不去研究伟大人物的心情和行为,今后却愿意研究人民的历史了。”

他批驳民粹派以个人恐怖活动取代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的机会主义策略,指出无产阶级只有不断进行反对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才能争取自己的解放,而为了有力地开展这种政治斗争,不能依靠个人的恐怖活动,要靠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去武装整个无产阶级。

普列汉诺夫对民粹派的批判,为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其中也暴露了他在理论上的许多不足之处。

(2)批判无政府主义假革命的本质,维护国际工人运动的根本利益。

第二国际成立前期,无政府主义是其主要危险。它们反对利用资产阶级议会进行合法斗争,一味追求无组织的罢工;反对无产阶级参加政治斗争,煽动采取个人恐怖策略。普列汉诺夫写了专着《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进行批判。首先,他详细考察了无政府主义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揭露其鼻祖施蒂纳、蒲鲁东和巴枯宁的观点,从根本上批判了它的思想体系;其次,针对无政府主义的策略思想及道德观点进行分析、解剖。他说:“无政府主义者不希望有‘议会主义’,因为议会主义只会麻痹无产阶级。无政府主义者不希望进行任何‘改革’,因为改革表示和富有者阶级同流合污。他希望的是革命——充分的、完全的、直接的,而且有直接经济意义的革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用装满炸药的瓦罐武装起来,并且把它扔到戏院或者咖啡馆的顾客群众中去。他宣布说这就是‘革命’;但我们觉得这是‘有直接意义的’癫狂病”。无政府主义不会给工人带来好处,实际上给资产阶级镇压工人提供了口实。因此他们是以道德的名义赞扬最不道德的行为。

(3)批判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保卫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纯洁性。

恩格斯逝世后,第二国际中以伯恩斯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思潮泛滥起来,普列汉诺夫针锋相对与之斗争。他首先从哲学问题入手,揭露伯恩斯坦等打着新康德主义旗号,反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紧接着批判伯恩斯坦及其信徒否认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以及炮制出来的一整套“阶级合作”和“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谬论。普列汉诺夫认为,文明社会目前正经历着危机,无产阶级要想拯救自己,只有靠消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靠社会革命。而究竟采取什么形式来表现无产阶级自己的革命强力,这不取决于善良的意志,而取决于环境。统治阶级为了麻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有限度地扩大了一些资产阶级民主,实行一些改良措施,其目的都是为了变换统治手法,我们一定不要上当。对于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在俄国的变种——经验主义,普列汉诺夫也最先起来批判。他批判经验主义崇拜工人运动的自发性,反对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谬论;批判经验主义反对搞政治斗争,认为反对沙皇制度首先是自由资产阶级的事,工人们现在似乎还不理解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他们才能争得解放的观点。

(4)从支持布什维克到转向孟什维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堕落为社会沙文主义的首领。

自从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普列汉诺夫对党内出现的布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之间的矛盾,逐步由持调和的立场转向孟什维克一边,对于1905年的革命提出了一套机会主义的策略原则。他认为,俄国自由资产阶级是革命的,无产阶级不应“过早的起义”,否则会“吓退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应该和资产阶级“互相亲善”。同时他还过低地估计农民的革命性,认为农民是保守的,因此不应该和农民结成联盟。1905年革命失败后,他指责群众,认为政治罢工“不合时宜”,“本来就用不着拿起武器”。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普列汉诺夫很快堕落为社会沙文主义者,忘记了马克思提出的“工人无祖国”这句名言,站到了沙皇立场上,把他们进行的战争说成是“正义的”、“防御性的”,而对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持反对态度。

(5)批判唯心主义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关系的颠倒,提出了“五项因素”的着名公式。

普列汉诺夫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他还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研究社会学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原理和思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五项因素”公式。按照这个公式,社会结构中存在着生产力、经济关系、社会政治制度、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等五项主要因素。它们之间有一种起源关系,即前面一项决定着后面一项,而后面一项对前面一项又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生产力或经济因素归根结底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对其它因素有直接影响,但随着文明的进步,影响将越来越由直接变为间接,即要通过越来越多的中间环节。普列汉诺夫的“五项因素”公式既坚持了经济因素是社会发展始因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又辩证地看到了影响社会发展中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因此总的来说是正确的。但要把各种社会力量及其相互关系的丰富多样内容,全都容纳在一个简单公式之中,这显然又有些简单化了。

(6)批判资产阶级社会学中地理环境决定论,系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地理环境学说的基本原理。

普列汉诺夫为了深入揭示社会发展的原因,说明自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对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作了系统的研究。他认为地理环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中的第一个推动力;它是生产力的前提条件,对生产部门的分布有决定性影响;它制约着生产力发展的速度。但是尽管这样,地理环境是以生产力为中介,并随着生产力的性质、规模、水平的不同而变化的。此外,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不是绝对的。

总之,普列汉诺夫的理论活动同他一生中在政治上的复杂多变的特点相适应,是波澜起伏、瑕瑜兼具的,但纵观他各个时期的情况来看,不难看出他是功大于过,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他虽然犯过严重错误,但仍不愧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位杰出的理论家,他的学说是人类思想宝库中不可多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着作有:《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我们的意见分歧》、《论一元历史观的发展》、《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等。

上一篇:普朗克 下一篇: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