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622页(2557字)

现代日本哲学主要流派之一。早在明治时代,欧洲社会主义思想(含科学社会主义)通过各种渠道就被介绍到日本。以片山潜、幸德秋水、堺利彦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早期社会主义者,在介绍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大正时期,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日本思想界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福本和夫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问题,并以他对河上肇唯物史观的批判为端绪,在日本第一次展开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争论。昭和初年至战败,是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一步发展的时期。此间以户坂润、永田广志等人为代表,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学术团体“唯物论研究会”,发行会刊《唯物论研究》,出版研究丛书《唯物论全书》,从而把日本战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1938年起,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被取缔。

战争一结束,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和意识形态,在日本取得了合法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重新活跃起来。战后初期,他们倾力于批判大战前后在日本哲学界占支配地位的西田、田边哲学,同时展开一场波及整个学术界的“主体唯物主义”论战;战后中期,日本唯物论研究队伍时分时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自身战斗力,但却始终没有中断对实用主义、分析哲学、实存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批判,在加强自身理论建设中,又展开一场“实践唯物主义”论争;70年代以来,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着重批判当代非理性主义思潮,并且适应日本社会现实的变化进行新的哲学启蒙活动。

战后日本唯物主义哲学在苏联哲学界影响下,也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进而定式化了。但在50年代批判斯大林之后,他们便对这一体系提出质疑,认为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由于辩证唯物主义和作为其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而更加具体化了。正因如此,它才能为社会变革,从而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60年代民主德国哲学界开展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争论波及到日本,日本唯物论哲学界也展开了同样的争论。芝田进午等人明确提出“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的主张,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自然、社会、认识都作为自然史过程来把握的自然史世界观。换言之,由于唯物主义把自然、社会、认识看作是辩证的、历史的过程,在这一意义上它被规定为“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又因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中心范畴,故亦可称之为以自然乃至物质范畴为始基的实践唯物主义。在这个体系中,自然辩证法、社会辩证法和思维辩证法三者构成一个普遍、特殊、个别的主体结构。也有些学者批评这种主张,指出实践唯物主义具有欲把哲学根本问题历史相对化的倾向。

此外,船山信一还提出了“人学唯物主义”的体系,出版了《人学唯物主义的立场和体系》(1971)。他认为,人学唯物主义与唯物论中的客观唯物主义把主观、主体完全观念化、只谈客观实在不同,而把主观作为身体与精神的统一体,即作为人来考虑。人学唯物主义也与日本的主体唯物主义不同,因为后者终究不是唯物主义,而是实存主义。因此,“只有人学唯物主义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在建构人学唯物主义体系时,船山主要吸取了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现象学,他说:“以费尔巴哈的人学置换黑格尔的现象学,并在此基础上考虑逻辑学,弄清这样的逻辑学具有什么性格,在历史-世界(包含历史与自然)中,即现实学中考虑人学,这才是人学唯物主义的体系”,简略表述人学唯物主义体系,即:人学→逻辑学→现实学(本体论)。

日本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探讨,对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在辩证唯物主义研究领域,日本学者在辩证法基本规律表述上,不同意把恩格斯的“对立面相互渗透的规律”改为“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不同意取消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则,对相互联系、运动、发展、对立、矛盾的理解就带有悟性思维的倾向。他们提出,在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及其成果的基础上,应对辩证法基本规律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基本规律同诸范畴的联系进行创造性的研究,以进一步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岩崎允胤和宫原将平共同研究、撰着的《现代自然科学与唯物辩证法》(1972)和《科学认识论》(1976),是得到共认的优秀成果。在这里,他们对现代自然科学研究取得的最新成果进行哲学概括,对科学认识的形成、发展以及科学认识论的各种论问题,进行系统的哲学探讨。

主体-客体的辩证法问题,也是近年来日本学者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他们主张在历史唯物主义领域中,作为人类活动的主、客体辩证法,即认为主体作用于外部客体,将自己本质上的各种力量对象化于客体之中,通过这个过程将对象占为己有。在这个意义上,可把人类活动理解为对象化与将对象占为己有的辩证统一。

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领域,战后日本哲学家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对象和范畴体系进行理论探索的同时,更着重于结合日本现实社会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和解答。譬如联系科学劳动、科技革命、信息革命,探讨自然、物质、信息、劳动、生产力等概念,发展适应大工业阶段需要的马克思主义异化学说,阐明工人阶级的结构、劳动的质变和脑力劳动工人增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问题。

有的学者在分析现代日本社会的基础上,提出建构新的生产关系和包含意识形态的新的上层建筑的设想。有的对全球性问题、特别是苏联作为“新思维”提出的“完全统一的世界规律性”问题,十分关注并参与讨论。他们认为,今天的世界确实变得相互依存,甚至趋同共体了;但又指出,假如因此而主张“完全统一的世界”在地球上业已形成,并具有自身规律的话,那就会降低或否认各地区人民的阶级斗争和争取民族自决权斗争的意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