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1、2、3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712页(3473字)

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于60年代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该理论一提出,就引起了热烈的争论。起初波普尔称之为三个世界的理论,后改称世界1、2、3。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概括起来,大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存在三个世界。“第一世界”或“世界1”是物理世界,即物理实体的世界,包括物理事物、状态或过程,像石头,星体,动物,植物,辐射,场,电磁波等等。“第二世界”或“世界2”是精神状态的世界,即人的一切主观精神活动,包括各种心理活动(如痛苦、欢乐的情感),感性和理性认识活动,意识和非意识状态等等。“第三世界”或“世界3”是思想内容的世界,或客观精神的世界。又称为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世界3”包括:语言,故事,传说及神话,声乐和交响乐,绘画及雕塑、科学猜想或科学理论,数学模型;还有飞机、机场及其他一切人类创造的工程技术成就。他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理论体系和对理论的批判论据。他把这个由“问题”、“理论”和“批判论据”构成的领域叫作“狭义世界3”以区别于包括一切人类精神产物的“广义世界3”。他说:“我们可以把问题、理论和批判论证的世界看作一种特例,狭义的世界3,或世界3的逻辑或智力区;我们可以把人类精神的一切产物,例如工具、机构和艺术品都包括在更广义的世界3中。”

第二,三个世界都是实在的。他把三个世界都是实在的观点叫做“三重实在主义”,这就是说,世界1、2、3是一样实在的。他明确宣称“世界3成员是实在的,确实多少像物理的桌子和椅子一样实在”,“与例如大学或警察局那样的社会机构一样实在(甚至更实在)”。

第三,世界1、2、3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世界1和世界2的相互作用,就是“身”与“心”的相互作用,即物质与精神的相互作用,世界2与世界3也是相互作用的。他强调指出,是否承认世界3对世界2的反馈作用,在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问题,因为正是科学中的“新问题”,推动我们去进行新的创造。“新问题”对我们的推动,就是世界3对世界2的一种反馈作用。世界3和世界1也能够相互作用。但是,“只有通过世界2作为世界1和世界3的中介,世界1和世界3才能相互作用。他举例说,脑(世界1)与语言(世界3)就是通过意识(世界2)而相互作用的。这种相互作用,即促进了脑的进化,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他认为,只有承认三个世界的实在性及其相互作用,才能科学地理解和研究人及人类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

第四,世界3是自立的。他认为,虽然世界3是人类思想的产物,但他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能自主地发生、发展,有自己的生命,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以研究它,却不能改变它。他说:“世界3只是在他的起源上是人造的,而一旦理论存在着,它们就开始有一个它们自己的生命;它们产生以前不能预见到的推论,它们产生新的问题。”波普尔十分重视世界3的自主性。他认为,自主性思想是第三世界理论的中心思想。

第五,潜在的世界3对象也是实在的。在波普尔看来,由于世界3有自主性,有自己的生命,所以,不仅有目前已经具体化了的世界3对象,而且还有现在还未具体化的、潜在的世界3对象,如待发现的科学原理,待发明的科学仪器,待制备的人工合成物等等。这种东西由于具有自己的生命,将来必定会产生出来。他认为,这些未具体化的世界3对象,也是实在的。

第六,世界3是语言的副产品。波普尔认为,语言对世界3至关重要。“语言的第3世界”是随着描述语言(包括书面语言)的发展而出现的。他说:“世界3是语言的出乎意料的副产品”。他认为,世界3的核心是“问题”、“理论”和“批判”的世界,但只有在语言中批判性论据和客观意义的知识才能成为可能,只有表述出来的思想,才属于世界3的内容。他认为,语言决定了世界的产生,世界3也影响语言的发展。

第七,掌握世界3的方法是客观研究法。波普尔认为,把握世界3对象,不是靠直接的视觉或冥思苦想,而是靠主动过程,即通过重新制造这个对象来把握它。要理解一个理论,首先必须弄清这个理论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看看这个理论是不是比其他的解决办法都好。只有经过这样一番考查、研究,才能把握这个理论。他把这种方法叫做“客观”研究法。这里他强调人在理解世界3时的主动性,反对把意识看作是被给予的。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出现在20世纪中叶决非偶然。它是对近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二三十年以来,迅猛发展的新科学技术及其在人类生活中愈益重要的作用的某种反映。因此,在这一理论中有一些合理因素,如,它注意到了精神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充分肯定了精神及其产品的某种独立性和内在的规律性;在关于认识世界的方法中,也有合理的、积极的东西。这都是应该加以肯定的。特别是波普尔关于科学技术在人类生活中有巨大作用的思想,是有启发性的。

但是,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同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一样,其基本倾向是客观唯心主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把一元论的物质世界多元化。波普尔把“客观精神”的世界当作与物质世界一样的东西,从而用多元化的世界代替了一元论的物质世界。他曾明确宣称,提出三个世界理论的目的,是“想对那些拥护宇宙一元论甚至二元论观点的人进行挑战”。很明显,这里波普尔是从本体论方面提出问题的。那末,就本体论而言,宇宙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人类几千年的生产实践活动,人类的科技史,证明了宇宙的物质统一性。包括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在内的一切新科学,都不断为辩证唯物主义所阐明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提供了新的论据。世界上除了物质及特殊物质(大脑)的活动(意识)外,不可能有什么“第三世界”。波普尔所谓世界3对象,无一不是物质与意识、客观与主观、形式与内容的对立统一。其实,波普尔本人在谈所谓世界3时,处处离不开物质和意识这两个基本范畴,这说明世界3不是物质和意识这个层次以上的范畴。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从本体论方面引入世界3是没有意义的。正是由于波普尔把社会意识的客观性,歪曲成同物质世界一样的客观实在性,他才造成了“三个世界”,但这样一来,他也就陷入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泥潭。

二是把客观精神看作与物质一样的实在。波普尔宣称,唯物主义者主张除“物理世界”是“真实的”以外,其它一切都是虚构的。这是他在断言世界3对象的实在性,反驳唯物主义一元论时提出的一个论据。这是一种曲解或歪曲。同波普尔的断言相反,辩证唯物主义在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基础上,同时承认精神的相对独立性。在认识论范围内,辩证唯物主义并不否认有像科学理论这样的“观念客体”;在历史唯物论领域,它也承认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但是,无论是“观念客体”,还是“社会意识”,它们的“客观性”、“独立性”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在这一点上,它们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根本不同的。“因为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观念客体只是对于一定历史时期的一定认识者而言,才是“客观”存在,认识者可以把它作为认识对象加以研究、讨论。就整个人类而言,这些“观念客体”仍然是主观的、精神性的东西。波普尔把这种东西说成与物质一样的实在,甚至更实在,显然是荒谬的,因为离开客观的主体,离开物质的精神,是根本不能存在的。把精神的相对独立性夸大成与物质完全一样的客观实在性,这就是波普尔的失足之处。

三是把世界3的自主性夸大到脱离物质世界和人的程度。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发展是有规律的。人对它的认识,也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性反映在不同的科学领域,就形成了各门科学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性。这就是波普尔所谓的世界3客体的“自主性”。波普尔看到这种逻辑性,当然是对的,但他把这种内在逻辑性夸大成脱离人、脱离物质、完全独立的“自主性”,则是错误的。

上一篇:士祸 下一篇:《世界的和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