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爱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861页(991字)
信仰、希望与爱被称为基督教的三种神学美德。关于这三种美德及其关系的讨论,始自基督教教义的形成时期,经过奥古斯丁,完成于托马斯·阿奎那时期。
奥古斯丁综合了基督教早期关于爱的种种观点。在他那里,爱包括上帝的爱、人对上帝的爱、对邻居的爱,但最普遍的是人对上帝的爱。这种爱对于基督教生活是绝对重要的,没有它,信仰与希望并不能使人与上帝建立正常的关系。
伪狄奥尼修斯认为,爱是遍布于全宇宙的聚合力,人可以通过美德、沉思、出神的阶梯随级升向上帝。受伪狄奥尼修斯的影响,爱里根纳认为,上帝就是上帝对自己的爱,我们爱上帝实际上就是上帝通过我们爱他自己。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信、望、爱是三个不同的但又互相依赖、相互融合的超自然的神学美德,它们引导人趋向上帝。这种观点后来成为罗马天主教的正统官方观点。他首先对爱进行了分析,然后论述了信仰和希望与爱的关系。
托马斯首先像亚里士多德那样区分了欲念的爱(Love of concupiscence)和仁慈的爱(LoVe of benevolence)。前者是人为了自己而希望别人好,后者则是为了他人而希望他人好。友谊是相互的仁慈的爱。不过,友谊并未完全排除欲念,因为人可能由于感到他人与自己相似,而把他的“自私的”爱推广于他人。托马斯进一步把友谊推进到超自然的层次,认为爱就是人对上帝的友情。但他仍主张人与上帝之间存在着无限的距离,爱是神恩的结果。
托马斯认为,爱是最高的美德,而且是其它一切美德的“形式”,没有它,便没有真正的美德。他认为,信仰是理智的美德,信就是赞同地思考。他区分了明确的信仰和隐含的信仰,认为,教导他人去信的人理应更充分地知道与信仰有关的问题,从而他们是明确地信,大众的信是隐含的,他们应服从宗教权威。由于他主张明确地信,因而他不像奥古斯丁和安瑟尔谟那样认为上帝的存在是自明的,而主张用理性原则予以论证。
托马斯认为,希望是意志的美德,它的真正的主要的对象是永福,人可以在上帝帮助下达到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