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泰戈拉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580页(853字)

【生卒】:约公元前481年—公元前441年

【介绍】:

古希腊哲学家,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出生在阿布德拉城,周游希腊各地,多次到过当时希腊奴隶主民主制的中心雅典,积极参与民主派的活动,成为民主派的社会政治活动家。据说他曾受伯里克利委派去意大利南部,为图利城制定过法典。晚年因“不敬神灵”被控,着作《论神》被焚,本人被逐出雅典,在渡海前往西西里的途中遇难。他着有:《论真理与反驳》、《论德性》、《论神》等。大部分已失传,流传下来的只是极少数残简片断。

普罗泰戈拉接受了赫拉克利特关于万物流变的思想,认为变动不居的感觉现象是真实的,万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的。但他从这种素朴的感觉论走向了相对主义和怀疑论。断言每个人的感觉都是可靠的,人们对一切事物都根据各自的感觉作出不同的判断,无所谓真假是非之分。他提出一个着名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是怎样。由此断言“知识就是感觉”,主张只要凭借感觉即可获得知识。他依据这种观点,对传统宗教神学提出了怀疑,他说:“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

普罗泰戈拉的伦理思想具有相对主义特征。他的着名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表现出个人主义思想倾向,后来成为人道主义的一个命题。普罗泰戈拉认为人以自身的感觉获得知识,也以感性的欲望和私利的追求作为道德的标准。因此,道德是因人而异的。他认为,道德并不神秘,正如技艺一样,它是人在从事私人事务和公共事务中的智慧的表现,它能调解家庭关系,帮助人们更好地参加城邦国家的事务。他指出,公正、智慧、节制等是人们必备的品质,人与人之间应以尊敬和正义为原则。他反对苏格拉底的先天道德论,主张“德行可教”,并力图证明德性不能凭天性或自发生成,而是一种可以传授并需要经过苦心修养才能获得的。

上一篇:内格尔 下一篇:三性三无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