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利伽运动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11页(666字)
19世纪下半叶印度赛义德·艾哈迈德·汗发起的伊斯兰教现代改革运动。
1857年印度大起义失败后,穆斯林彻底丧失了统治地位,与英国统治者处于敌对状态。赛义德·艾哈迈德认为,只有同英国统治者建立融洽的关系,同时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穆斯林才能复兴。主张在理论上以“理智”和“实用”的原则作为判断社会行为价值的标准,在实践中进行现代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857年至1872年,先后发表《印度大起义的原因》、《印度忠诚的穆斯林》、《圣徒之言》及《基督教徒进餐原则》等文章,力图调和穆斯林与英国人的关系。
1880年,发表《艾哈迈德注释》,对《古兰经》做了现代解释,证明伊斯兰教与理性和科学相一致。倡导废除无实际意义的陈规陋习,引进西方文明。
1863年创办加济普尔(Ghazipur)科学协会,将西方科学着作译成乌尔都语。该协会于1864年迁至阿利伽,并出版英文刊物《阿利伽学会公报》,介绍西方文化。1877年,建立阿利伽东方学院(1920年改为阿利伽穆斯林大学),在开设东方学科的同时,设立英语语言和文学及现代科学的教学与研究。阿利伽东方学院作为学术和政治中心,培养了大批穆斯林知识分子。
以赛义德·艾哈迈德·汗为首的“乌尔都语文学五大家”还发起了“文学为生活”的新文学运动,提倡“真实、自然、纯朴、严肃”的文风,奠定了近现代乌尔都语文学的基础。代表人物还有希布里、哈里、阿扎德及纳齐尔等人。
虽被保守的乌拉马斥为异端,但在整个印度穆斯林的社会生活中产生深刻影响,是次大陆穆斯林近代史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