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罗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41页(918字)

【生卒】:1935年—

【介绍】:

德国理论家。

出生在巴特夫利斯堡(今属波兰),1954年加入德国统一社会党,1954-1959年在柏林洪堡大学攻读哲学,曾担任自由德国青年联盟刊物《论坛》的主编,1967年从事工程经济合理化工作,后来在工业科学劳动协会担任一定领导职务。在1972-1975年间,他完成的博士论文被梅泽堡工业大学所否定。后来写的《抉择》一书,对现存社会主义进行了尖锐批判,于1977年在西德出版。民主德国政府以从事“情报活动”为名将他逮捕,判刑八年。1979年遇大赦获释。1980年夏季赴联邦德国,被西柏林自由大学聘为教授。

据作者本人解释,“坚持国家集权主义,还是向着普遍解放、向着文化革命前进-这就是抉择。”书中对于苏联和东欧的现存社会主义制度,从经济、政治和文化思想上进行了分析批判,认为现存社会主义并不是克思、列宁所设想的社会制度,而是“政治官僚专政”,继续在“走资本主义道路”,“劳动群众的异化”在新的阶段上依然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状态,个性受到压抑。“现存社会主义的本质,可以理解为以全面国有化的异化形式进行的,是建立在尚未达到转折点的旧的分工基础上的社会化。”所以,必须重新提出“普遍解放”的问题。而一味追求发展生产力不可能达到普遍解放的目的,还必须进行所谓“文化革命”。“文化革命的历史任务是改变旧的劳动分工、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使所有人得到自由发展的条件”,“要进行文化革命必须先有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一个新的共产主义者同盟。

共产主义者必须同国家保持距离,并首先在自己的组织内结束机关的统治。”作者批评了苏联1968年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认为现存社会主义中包含着改变目前现状的潜在力量,并预言“继赫鲁晓夫搞的半截子改革之后,还会进行一场更加彻底的人民改革”。这场改革将要“改变政治结构的社会本质”。

主要着作有《抉择》、《我将继续走自己的路》、《不附和少数人的意见》、《首创精神的辩词》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抉择》一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