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梵歌》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83页(479字)

印度教经典之一。

源于史《摩诃婆罗多》的第六篇《毗湿摩》。共分18章,约公元1世纪成书。它的玄奥哲理是以阿周那和克里希那的阵前对话引发出来的。

俱卢族百子和般度族五兄弟经过多次较量,最后相会于俱卢之野决一死战。

大战共进行了18天。阿周那是般度族中的老三,武艺超群却又多愁善感。

克里希那是天神下凡,足智多谋,是来帮助般度族打赢这场战争的。阿周那乘坐着由克里希那驾驶的战车在两军之间巡视。他看到对方将士都是自己的父老兄弟,顿生怜悯之情,感到同室操戈,于心不忍。他扔掉手中的弓箭,坐在车座上,沉默不语。克里希那就对阿周那讲了一番哲学道理。这番说教主要综合了数论、瑜伽、吠檀多三派的哲学思想和伦理观念,宣扬通过修炼瑜伽,使个体灵魂“我”和宇宙灵魂“梵”相结合,达到脱离生死轮回的最高境界——涅槃。

他还承认世界是由原质构成的,原初物质共有九种成分,即地、水、火、风、空、识、慧、我慢和有命,承认原子的存在。但他断言在原质的背后潜藏着一种创造的本源,即“梵”。在以后印度教哲学思想的发展中,常以注释《薄伽梵歌》的形式出现。

上一篇:布哈林 下一篇: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