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192页(977字)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哲学中广泛应用的重要概念。

原意指光学上的反射。当光直线式地射出,碰在一个镜面上时,又从这镜面上反射回来,这便叫做反映。后来,这个词被移植到哲学上来,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

在黑格尔哲学中,反思一词大体上有三种含义和用法。

第一是“知性思维”的意思,指“用思想的关系来规定真理”,即用有限的、抽象的、片面的思想形式(范畴)去说明真理,它是认识真理的第二种形式。在黑格尔看来,这个意义上的反思与认识真理的第一种形式即经验一样,都“还不是表述自在自为的真理的真正形式”,只有第三种形式即“哲学的认识”才是“认识真理最完善的方式”,它扬弃了反思阶段的分离性和对立性,达到了多样性的统一和对立面的统一,达到了具体真理。

第二是和泛指意义下的后思同义,指对感觉、表象中的内容加以反复思考(黑格尔哲学中的反思和后思的意义不尽相同,但汉译本都把它们译为反思)。

第三指“知性”和“消极理性”之间的中间环节。

这个意义上的反思既超出了知性的规定性,“使其与别的规定性处于关系之中”,又“仍然保持那个规定性的孤立有效性”,它是两个彼此独立的规定性相互发生关系;就两个规定性“处于关系之中”而言,它不同于知性;就两个规定性彼此独立而言,它又不同于消极理性。

黑格尔在逻辑学的“本质论”中集中地论述了这种意义下的“反思”。

他认为“本质的观点一般地讲来即是反思的观点”,“本质论”中的规定即是“反思的规定”,其中的各个范畴都是彼此对立而又互相联系、互相反映(反思)的。

黑格尔还认为,反思具有不同的层次。

对于本质的认识,“设定的反思”尚停留在抽象的自身同一阶段;“外在的反思”则进展到把握区别与对立;只有“规定的反思”才能从联系上把握对立面的统一。

这样,作为知性与消极理性之间环节的反思就成了从知性思维通往理性思维的桥梁,是达到最高认识即把握多样性统一或对立统一的必经之路。这对于反对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把认识论建立在理性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之上,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