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斯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283页(1413字)

【生卒】:1812—1875年

【介绍】:

政论家和哲学家、“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和理论代表。

1812年1月21日生于波恩,1875年4月6日卒于巴黎。赫斯诞生在一个虔诚的犹太人家庭里,童年曾受犹太教教育。后出于对犹太教法典的“厌倦”,在经商同时走上自修道路。这使他最终摈弃了犹太教,并接受了卢梭、黑格尔特别是斯宾诺莎的学说。1832年或1833年,旅居巴黎等地,从此开始转向社会主义。1837年下半年在波恩大学注册学习,并在此期间撰写和发表了他的处女作《人类的圣史》。他在这部着作中,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主义的憧憬以及对这一学说的理解,是他早期思想阶段——“宗教社会主义阶段”的代表作。

40年代初,他创办了《莱茵报》(1842.1),与此同时结识了克思(1841年夏)与恩格斯(1842.10),并开始了与他们的合作。

这一合作,对双方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莱茵报》被查禁后(1843.3),赫斯致力于把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研究从哲学领域扩展到经济学领域,并撰写了《行动的哲学》、《单一与完整的自由》、《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重要论文。在推进和发展“行动的哲学”(这一思想首先是由赫斯自己在《人类的圣史》中以及切什考夫斯基在其《历史哲学引论》中表达的)的同时,开始尝试把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由观念、思想领域引入经济分析与社会实践生活。这一尝试的结果(首先体现在《金钱的本质》一文中)使他从根本上推进了费尔巴哈的学说,并给马克思以一定的启迪。

但是,当赫斯试图把费尔巴哈哲学与社会主义学说结合起来,用前者为后者提供哲学上的论证时,显然,他也将自己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解进一步伦理化了,这导致他最终从自己对社会主义的哲学理解中发展出一种“真正的”社会主义理论,其核心是把社会主义视为一种可以通过“爱”的联合、通过教育和劳动组织实现的人道主义理想,视为一种实践的伦理。这种理解遭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判,由此也最后结束了他们之间的合作与友谊。

50年代后,赫斯仍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在理论方面,他为众多的报刊和杂志撰写过大量的文章、评论、报道和通讯。

他在60年代初撰写的《罗马与耶路撒冷》一书,为犹太民族的社会未来图景提供了一个社会民主的框架,成为“社会主义犹太复国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在实践活动方面,在五六十年代,他基本上是站在同马克思相对立的派别一边的。

例如,他曾选择过沙佩尔为首的党派方向,也曾同拉萨尔密切合作过。可在此以后,在他的晚年,特别是在第一国际的斗争中,他都采取了同马克思、恩格斯一致的立场。例如,1867年他批判了“爱尔福特纲领”,并退出了“全德工人联合会”;在第一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他抨击了蒲鲁东;在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抨击了巴枯宁主义和拉萨尔主义,等等。

晚年,继50年代初曾着手的自然科学研究之后,赫斯再度转向宇宙、社会和有机体统一性的研究。

他撰写了《动力的物质学说》一书。该书是在着者病逝后问世的。

赫斯逝后,曾受到德、法社会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的高度评价。他的遗体被安葬在科隆附近多伊茨犹太人公墓的双亲墓地旁,1961年10月9日被迁往耶路撒冷。

上一篇:赫勒尔 下一篇: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