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然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314页(604字)

耆那教关于推理和判断形式的理论。

特别用于论证耆那教的“非一端论”哲学,故亦称“非决断说”、“或许说”。相传最早由婆达罗巴忽(Bhadrabāhu)提出。古代印度哲学界存在着灵魂不灭论和灵魂断灭论、本体绝对论即执一论和现象杂多论即执异论等对立观点,各执一端,互相诘难。耆那教哲学家认为,这些都是片面之见,不足以说明事物的真相,因而提出“非一端论”。

认为凡事总有两端,它们在各自特定的条件下都有可能反映部分真理,从事物不同的侧面看,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任何一种判断都是有条件的,没有绝对的肯定或否定,所以在每一种判断前面都应冠以“或许”两字,用以表示这一判断的确切含义。共有七种判断形式,称为“七支论法”:(1)肯定判断,事物在某一特定情况下或许“是”;(2)否定判断,事物在另一种特定情况下或许“非”;(3)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的结合,事物在第三种特定情况下或许“又是又非”;(4)事物在第四种特定情况下或许“不可说明”;(5)肯定判断与第四种形式的结合,或许“是”但不可言;(6)否定判断与第四种形式的结合,或许“非”但不可言;(7)第三、四两种形式的结合,或许“又是又非”而不可言。

这七种判断形式说明事物之间是彼此相关的,只有采用综合的方法来观察哲学基本问题,才能如实反映真理的全貌。耆那教的或然论包含着若干辩证法的因素,但也掺杂着怀疑论和调和论的成分。

上一篇:活动 下一篇: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