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派调和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336页(616字)

德国在16世纪后期,由于宗教改革的结果,形成了信奉新教的诸侯和仍旧信奉天主教的诸侯之间的对立。

在17世纪初先后成立了“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这样两个对立的营垒,两派间的斗争受到外国的利用、干涉,终于在1616年酿成了历史上有名的“三十年战争”。这是欧洲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

瑞典、丹麦、英国、法国、荷兰、西班牙等许多国家都参加进去,和德国国内各派诸侯之间及诸侯与皇帝之间的混战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场旷日持久、惨绝人寰的大战,直到交战各方于1648年订立了“威斯特伐里亚和约”,战争才告结束。这场战争主要在德国境内进行,给德国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德国沦到这般地步,宗教纷争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免得重罹战祸,他们致力于使天主教和新教重新联合起来。

莱布尼茨的庇护人美因茨选帝侯与博因堡男爵都是赞成这种联合的。莱布尼茨一开始从事外交生涯也参加了这种活动,并几乎终身与此有联系。

为此目的,他曾特别研究过“体化”论,即面包与酒如何变成耶稣的肉和血的基督教教义,这涉及所谓实体转化问题。他认为,笛卡尔派关于物质实体的学说无论和天主教或路德派的教义都无法调和,他因此立志要发现一种新的关于实体的学说,使之对天主教、路德教都能适合,以便为两派教会的联合打下哲学基础。这种企图当然无法实现。但莱布尼茨后来却的确提出了一种与笛卡尔极为不同的实体学说——“单子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