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先于观察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429页(728字)

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提出的命题。

他指出,通常人们总是以为,科学是从观察到理论,即先有观察,后有理论。但是,事实上,恰恰相反,应该是先有理论而后有观察,即理论先于观察。

他断言,认为我们能够单独从纯观察出发,而不带有一点点理论的观点,是荒唐的。观察本身是要以理论为指导的。

他说,“我们的一切观察和实验都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我相信理论先于观察和实验,因为观察和实验只有在理论的关系中才有意义”。

他指出三点理由来论证这一命题。

一是,任何观察都是有目的、有选择的观察。由于目的不同,在不同理论指导下观察的结果也不同。

“我们的观察不是随机摄影”,见什么照什么,而是一个“有选择的作画过程”。二是,观察必须立足于理解,无理解的观察只会视而不见,而理解总要受一定理论、观点的指导。

一张黑白相间的画,有人看画的是,有人看画的是鸭,就是因为观察者受着不同理论指导的结果。三是,科学观察或实验的记录,必须有理论指导,不同理论指导下的记录和描述也不相同。

按照理论先于观察的命题,最初的理论是从哪里来的呢?波普尔强调说,这里不存在无穷倒推下去的危险。因为,在他看来,“如果追溯到越来越原始的理论和神话,我们最后将找到无意识的、天生的期望”。他把这种“天生的期望”看做人生来就有的“知识”,是先于一切观察经验的。这里,波普尔显然把人的天生本能与理论混淆了。

正因如此,波普尔赞同康德“人为自然立法”的主张。不同的是,他不像康德那样认为这种“立法”必须正确,而是认为这种“立法”不一定正确,因为“自然常常成功地拒绝我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