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669页(963字)

佛教唯识瑜伽学派的主要论着之一。

印度大乘佛教唯识学派大师无着(310-390年)着。此论是对古印度《大乘阿毗达磨经》“摄大乘品”的解释,重点宣传瑜伽行派的观点。《论》中主要论述了“中道”,即把依他性相、分别性相、真实性相等三性统一起来的认识,认为这是唯一能够达到真理的认识。依他性相(依他起性)是依种子而生,凡是识都依赖种子;分别性相(遍计所执性)主要分别真实性(圆成实性)的显现;真实性相之中包括三种显现,第一,染污的显现;第二,清净的显现;第三,染污清净的显现。这种真实性必须由四种清净法去了知。第一种法自性清净,如空“实际无相,真实法界”;第二种法“无垢清净,谓此法出离一切客尘障垢;”第三种法“至得道清净,谓一切助道法及诸波罗蜜多等”;第四种法清净法“道生境界清净,谓正说大乘法”。

同时,提出理解诸法的实相,就应该分别三性对实相的认识。论及三性的“有、无”时,《摄大乘论》认为,遍计所执性是出于遍计的执着,应为“无”。

依他起性是遍计生起的依据,因而为“有”,至于“圆成实”才应为“实有”。《论》中还对法界的欢喜地、无垢地、烦恼地、燃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等十地的“相”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认为于此十地应以一切遍满义、最胜义、胜流义、无摄义、相续不异义、无染净义、种种法无别义、不增减义、定自在依止义、业自在依止义等了解法界十相。

另外,在如何修习般若波罗蜜多、法身修行、如来的特性等诸方面进行了说明。认为法身有五相:(1)“转依为相,谓转灭一切障染染分依他起性故”;(2)“自性所成为相,谓六波罗蜜多圆满得十自在”;(3)“无二为相,谓有无无二为相”;(4)“常曰为相,谓真如清净相,本愿所引故,所应作事无定期故”;(5)“不可思议为相,谓真如清净自内证故,无有世间喻、能喻故,非诸寻思所行处故”。

此论的汉文译本有三种,一后魏佛陀扇多译,共三卷;二陈真谛译,共二卷;三唐玄奘译,共有三卷。其中后两者的译本在汉地影响较大。无着和世亲分别作释,无着的释未有汉译本。

世亲的释着由达摩笈多和南朝陈真谛、唐代玄奘三人译成汉文,前者译本共二卷,陈真谛译本共十五卷,后者译本共十卷,各人所译的章节不尽相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