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692页(1791字)

亦称“法国唯物主义”,是18世纪西欧唯物主义发展的高峰。

它是在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唯物主义哲学,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主要代表有拉·美特利、狄德罗、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

他们适应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的传统,特别是英国培根、霍布士和洛克的哲学以及法国笛卡尔的物理学,概括和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克服了17世纪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神学不彻底性和唯心主义因素,把唯物主义发展成与无神论相结合的战斗唯物主义。

在自然观方面,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自觉地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路线对立起来,坚持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他们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物质自行运动的思想。拉·美特利说,物质是唯一的实体,万物则是实体的各种形式,而“物质本身就包含着这种使它活动的推动力”。爱尔维修认为,自然是客观存在的,是一切事物的总合。运动不是实体,而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并断言:“物质不是一件东西”,而是“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狄德罗认为,自然界是由“异质物质”(“分子”)组成。运动是物质的本性,物质运动具有多种形式。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霍尔巴赫认为,自然是物质和运动的总汇。

宇宙本身是一条原因与结果的无穷锁链,一切结果必然有它的原因,故自然界的一切存在物都按必然性运动。但是他们把多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并以机械主义观点解释一切现象。如他们肯定人是自然的产物,而不是上帝的杰作,但又把人当作机器。

他们承认自然界的必然性,否认上帝主宰一切,但他们不了解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从而否定了偶然性。

在认识论方面,他们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深信人类理性具有无限的认识能力,世界是可知的,而人的一切认识则起源于感觉。拉美特利认为,人的认识起源于感觉,感觉则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感觉从来不会欺骗我们,“感官是我的哲学家”。

爱尔维修说,人的五种感官犹如五道大门,各种思想就是由它们而达到灵魂的深处。狄德罗说:“物质是我们感觉的普遍原因”,“感觉是我们一切知识的来源”,可是感觉有局限性,所以理性必须进一步思考感性材料以深化认识,而实验则是真理的标准。但他们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因此没有真正解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而把理性思维的作用局限于对感性材料进行简单的组合和比较,从而片面夸大感觉的作用。

在反宗教神学方面,他们高举无神论旗帜,大胆揭露天主教会的伪善与欺骗,尖锐批判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死等谬论,公开谴责宗教的反动作用。狄德罗说:“上帝是没有的,上帝创造世界是一种妄想。”霍尔巴赫说“宗教——这是一口潘多拉的箱子”,并要求彻底消灭宗教。他们的无神论思想在当时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但他们不了解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因此找不到彻底消灭宗教的途径。

在政治伦理方面,他们批判君权神授论,反对封建专制,以社会契约论论证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狄德罗说:“不是国家属于君主,而是君主属于国家。”霍尔巴赫说:“君主应该服从法律,而不是法律应该服从君主。”爱尔维修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但归根到底是政治制度和法律的产物,所以只有改革现存的政治法律制度才能改善人民的精神面貌,促进国家的富强。

他们也反对宗教道德,批判禁欲主义,提出以享受幸福为核心的伦理观。霍尔巴赫认为,“美德与迷信、奴役是不相容的”,伦理学是使人幸福的科学。

狄德罗认为,享受生活幸福是自然规律的绝对命令,人类必须服从,付诸实践,使人类达到至善。

爱尔维修认为,自爱是人类永恒的本性,利益是支配人类行动的唯一动力,“如果爱美德没有利益可得,那就决没有美德”。

总之,他们提出的政治伦理思想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但基于人性论的基础,故属历史唯心主义。

综上所述,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是西欧资产阶级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高峰,它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导,也是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理论来源。

但是由于它受阶级性的局限和时代的局限,它具有机械主义、形而上学和历史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