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104页(427字)

①清代一种衣式。或称背心、坎肩,亦称半臂(实是无臂)。其前襟横作一字形者叫做“一字襟甲”,也叫“军机坎”,满族称之为“巴图鲁坎肩”(“巴图鲁”系满语好汉、勇士之意),即多纽的背心。各部司员见堂官往往着此马甲。按例本用皮制,衬于袍套之内,若乘马行走累热时,即探手于内解掉上排纽扣,再曳下使仆从解二旁纽扣拉引而脱之,可免换脱外衣之累,后穿在外面,俗谓之“十三太保”。单、夹、棉、纱都有。其式短小,只及腰下,有琵琶襟、大襟、对襟诸式。四周和襟领处并镶以异色边缘。奴仆等则用红、白鹿麂皮为之。其他人用料和颜色与马褂差不多,苏州地区人喜用黑色,后也改用他色。②保护战马之铠甲。亦称马具装、马铠。由护马首之面廉、护马颈之项、护马身之甲身、护马颈及胸之荡胸、护马臀之搭后几部分组成。③清八旗制的兵丁名称。清代将八旗兵半数集于京师,按照兵种,分为前锋、护军、马甲、步甲,皆独立编营。马甲每月每人饷银为3两,米48斛。

上一篇:马车 下一篇:马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