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度使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261页(446字)

官名。唐代初,统兵出征之将帅称总管,驻守本道之武将则称都督,总揽数州军事。高宗永徽(650—655)后,都督带使持节者称节度使,但非正式官名。睿宗景云二年(711),以凉州都督贺拔延嗣充河西节度使,始有节度使之称号。玄宗开元(713—741)中,于沿边沿海重要地区朔方、河东、幽州、河西、陇右、剑南、碛西、岭南设八节度使,自此立为定制。节度使统管一道或数州军政大权,所辖区内各州刺史(或郡守)均为其下属,本身并兼所驻州之刺史。其副职称节度副使;僚属有行军司、判官、支使、掌书记、推官、巡官、衙推等。凡节度使必带中央官衔,最高一级带同平章事,其次则加检校三公、检校尚书仆射、检校御史大夫、检校六部尚书等。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多且滥,地方武将往往署节度使名号,自置官属,辖区十余州至二三州不等,父死子继,拥兵自大,不奉朝命,也称藩镇。五代时各地添设节度使更多,废置无常。北宋初,中央收回兵权,改以朝官出知军州事,节度使专作宗室及将相荣衔。元代废。

上一篇: 下一篇:本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