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表
书籍: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361页(584字)
古代测量日影长度的仪器。由两部份组成。一为圭,正南北方向平放,有刻度,以玉石或铜制成;一为表,系垂直于圭的柱竿,以石或铜制成,另常附有垂绳以校正垂直度,有水沟以作水平仪。度量正午时表影长度可推定二十四节气,从表影长短周期性变化能确定回归年日数,由表影在正北之瞬间可推知当地的正午,从而校正刻漏。周代土圭(即度圭)除测日至外,还用以测地中。圭表创制年代已不可考,但最晚在春秋中期已用测日中影长法定冬至、夏至。整体圭表最早记载见于汉代《三辅黄图》:“长安灵台有铜表,高8尺,(圭)长1丈3尺广1尺2寸”(《玉海》卷5)。表标准高度为18尺,元代郭守敬创立高表,高达40尺,配以景符,能测得日面中心影长(以往所测系太阳上边缘影长),可准确到2毫米以内,精确度空前。明代万历年间邢云路在兰州建立60尺高木表,定出我国古代最精确回归年数值:365.242190日,误差仅为—0.000027日,即一年仅差2.3秒。清代三角学传入,表采用10尺制,并于圭另一端立一高3尺5寸小表(立圭)。使表影落在立圭上,通过量度立圭上影的高度推算10尺表表影长度。为使表影端线清晰、提高影量精度,北宋沈括《景表议》提出,将圭表置于密室内,日光通过屋顶一道窄缝射入,以减少日光漫射对表影清晰度影响。明、清两代均按沈括建议,将圭表置于密室晷影堂内。
上一篇:圭
下一篇: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