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368页(811字)

元杂剧剧本。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元人王实甫作。剧本故事源于唐代元稹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延至北宋,极得人们赏识,士大夫“无不举此以为美谈。”(赵德麟《蝶恋花鼓子词序引》)秦观、毛滂写过莺莺故事的〔调笑转踏〕词,赵令畤则改编莺莺故事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宋元南戏出现了《张珙西厢记》,今失传。金人董解元则编写《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王实甫即在此基础上编写成杂剧剧本。叙述书生张珙赴考途中,在蒲东普救寺遇见相国小姐崔莺莺,一见钟情,两人产生爱情。通过侍女红娘热心帮助,他们战胜重重困难,终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而结合。《西厢记》从根本上改变了元稹《莺莺传》的思想倾向,把莺莺受张生引诱失身,被张生“始乱终弃”的悲剧故事改变为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愿结合,共同向封建家长斗争而最终胜利。这种改变赋予崔、张故事以新的主题思想,使其具有明显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鼓舞了封建社会的青年男女为争取婚姻自由而不屈斗争。为了适应主题思想深化,剧本打破元杂剧剧本每本四折惯例,写了五本二十一折,以多本杂剧来充分描写这一爱情故事,把崔、张追求爱情的复杂过程刻画得细致入微。几个主要人物性格十分突出,如莺莺温柔深情,张珙诚挚潇洒,红娘热情大胆,老夫人势利顽固,都塑造得栩栩如生,具有高度典型性。全剧文词优美生动,情景交融,是一部罕有与其伦比的大型剧,于戏曲文学影响极大。《西厢记》评注刊本极多,元刊本今不传,现存大都是明人校订本,解放前后均有多种注释本刊行。清代最流行者为金圣叹批注的《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在明、清两代有较多改编本和续编本。明代李日华改编的《南西厢》流传较广。明末清初,王实甫原本仅演出《惠明下书》、《长亭送别》等少数折子戏。解放后,京剧、越剧和其它地方剧种均有改编本上演。越剧《西厢记》曾到苏联和东欧演出,影响很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