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470页(898字)

【生卒】:712—770

【介绍】:

唐代伟大人。字子美,又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后迁巩县(今属河南),杜甫即生于此。其远祖杜预为西晋时名将、学者。祖父杜审言为唐初着名诗人。父杜闲曾任兖州司、奉天县令。其家世“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赋表》)。杜甫7岁能诗文,14、15岁即“出游翰墨场”,与前辈结交。20岁南游吴越,24岁回洛阳,举进士不第。次年又北游齐赵,“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直至30岁又回洛阳。天宝三年(744),在洛阳与李白相遇,同游梁宋,又同游齐鲁,至天宝五年(746)始分手,李白去江东,杜甫则“西归到咸阳”。35岁到长安,困顿10年,进取无门,直至天宝十四年(755),始获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小小官职。当年十一月,去奉先探家,安史之乱爆发,长安陷落,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被任为左拾遗。因房琯罢相,杜甫以谏官身分直言疏救,触怒肃宗,从此便“不甚录用”。长安、洛阳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乾元二年(759)岁末,又移家成都。上元元年(760)春,靠亲友之助,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剑南节度使严武镇成都,奏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于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今存诗1400余首。杜甫身经安史之乱前后社会变化,生活困苦,仕途坎坷,敢于面对现实,讽谕时事。其诗具有深广社会内容,能及时反映重大政治事件,揭露尖锐社会矛盾,处处表现出忧国忧民思想。读其诗可知其世,故有“诗史”之称。其思想渊源于儒家,有较重“忠君”色彩。杜诗有很高艺术成就,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艺术概括。诗歌境界雄浑壮阔,体物察情精细入微,语言千锤百炼,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在形式上,众体兼长,尤以古体、律诗为佳。杜甫在当时即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作广为传诵,代表作有《望岳》、《兵车行》、《丽人行》、《春望》、《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三首》以及“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

上一篇:坑儒谷 下一篇:杜甫草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