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605页(420字)

①官名。秦代九卿之一。掌管少数民族和诸侯来朝等事务。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称大鸿胪。西汉王莽改为典乐。秦代置典属国,掌民族交往事务,西汉沿置。成帝河平元年(前28)并入大鸿胪。东汉称大鸿胪卿。其后主要职掌为朝祭礼仪之赞导,与西汉稍异。魏及西晋仍设此职。东晋南朝宋、齐时置时废。梁代称鸿胪卿,北魏仍名大鸿胪。北齐始置鸿胪寺为其官署,设长官卿、少卿各1人。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废鸿胪寺,入太常。开皇十二年(592)复置,领典客、司仪、崇元三署。唐代鸿胪寺置卿1人,少卿1人,领典客、司仪二署。高宗朔二年(662)改鸿胪寺为同文寺,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称司宾寺,均旋复旧称。北宋沿置,南宋废,并入礼部。明代复置,领司仪、司宾二署。惠帝建文(1399— 1402)中罢二署。清代设卿与少卿,俱满、汉各1人。清末废。②佛教僧职。见“知客”条。

上一篇:具五刑 下一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