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天仪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763页(558字)

浑仪。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测定天体坐标的仪器。由多个同心圆环组成,“立圆为浑”(张衡语),故称浑仪。最原始浑仪可能由固定的赤道环和能绕极轴旋转的赤径环(亦称四游环)组成。西汉落下闳曾在古代发明基础上制造出一浑天仪,“为汉孝武帝于地中转浑天,定时节,作太初历”(《隋书·天文志》)。东汉永元十五年(103)傅安、贾逵制造“太史黄道铜仪”,安装黄道环。张衡又增加地平环、子午环。至此,始有完整浑仪。北魏明元帝永兴四年(412)斛兰制造“太史侯部铁仪”,于底座添加水平校正器“十字水趺”。唐人李淳风制造更为复杂精密的“浑天黄道仪”,结构分为外、中、内3重。于至元十三年(1276)创制简仪。②浑象。表演天球运动的仪器,用以说明浑天学说。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浑象为东汉张衡所制浑天仪。属水运浑象,主体为直径4尺6寸多的大铜球,球上刻中外星官、二十八宿、赤道、黄道、南北极、二十四节气、恒显圈、恒隐圈等。此外装置一套转动机械,将浑象与漏壶结合,以漏壶流水(或者加上人力)推动浑象绕极轴与天球同步转动,可以将天象准确地表示出来。张衡浑天仪是划时代的创造,开创了我国水运浑象的光辉历史,成为世界机械天文钟鼻祖。唐代僧人一行、梁令瓒,北宋张思训,元代郭守敬对浑天仪的改造和完善有突出贡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