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836页(677字)
商代后期都城遗址。在今河南安阳市西北约2公里。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北面洹河两岸地区。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面积约24平方公里。公元前14世纪,盘庚由奄(今山东曲阜附近)迁都于此,称北蒙,又称殷,至公元前11世纪殷纣王时为周武王所灭,传8代、12王,历273年。周灭殷后,其地渐荒芜,湮没地下。清光绪25年(1899),小屯村出土龟甲牛骨上发现甲骨文,考释出殷王名谥10余人。1928—1937年进行15次考古发掘,初为寻觅甲骨文,后为综合考察,发现宫殿遗址及王陵遗迹等,故称殷墟。1950年后又在10余处进行20多次发掘,探明小屯文化与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先后层次关系,对各类遗址分布、文化内涵、文化分期等有了更深刻认识。洹河南小屯村附近为宫殿区,周围环居民点、手工作坊、贵族和平民墓等。洹河北武官村、侯家庄一带为商王族墓地。殷墟历年出土大量青铜器、玉器、灰陶、白陶、釉陶、石器、骨器、象牙雕刻、贝、蚌、猪牙、松绿石镶嵌物品等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品。着名“司母戊”大方鼎,四周饰夔(kuí奎)龙纹、饕餮(tāo tiè涛帖)纹,高1.33米,重875公斤,为世界罕见重器。武官村大墓发掘于1950年,殉葬人45个、人头34个,为论证商代奴隶社会的重要物证。南侧大批祭祀坑,1976年曾从中清理出杀祭人畜1200余具,均为殉葬品。妇好墓为迄今唯一能与甲骨文、历史文献相联系的王室墓葬,出土殉葬品1928件,为殷墟考古史上仅见。殷墟为研究我国奴隶社会历史提供了极珍贵资料,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