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寺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949页(710字)

俗称“正定大佛寺”。在今河北正定县城内。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时称藏寺。宋初重建,更名龙兴寺。清康熙年间易为现名。占地约5万平方米,主要建筑分布于南、北中轴线及其两侧。迎门为琉璃照壁。过三路单孔石桥,有天王殿、大觉六师殿、摩尼殿、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御书楼、大悲阁、集庆阁、弥陀殿等。大悲阁亦名佛香阁、天宁阁,建于宋开宝四年(971),为寺内主体建筑。高33米,5檐3层,面阔7间,进深5间,歇山顶,上盖绿琉璃瓦。阁内铜铸42臂大悲菩萨像亦称千手千眼观音,高约22米。像体纤细颀长,比例匀称,衣纹流畅,腰部以下尤佳,为宋代铸铜艺术杰作,国内现存最高铜像。40手臂于清末改为木制,仅合掌当胸两臂为铜质。摩尼殿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平面呈十字形,正殿7间,进深7间,重檐9脊歇山顶,布瓦心,缘琉璃瓦剪边。四面明间各出抱厦,以山面向前,梁架结构与宋代《营造法》相符。形制颇为特殊,为我国现存宋代建筑孤例。殿内有明代佛教题材壁画及彩塑观音像。后者突破宗教偶像呆板作风,形象生动自然,为艺术珍品。殿内泥塑佛像5座,其中释迦牟尼、阿难、迦叶三像为宋代所造。寺内存有隋以后历代碑石30余通。龙藏寺碑立于隋开皇六年(586),高2.1米、宽0.9米,额题“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碑阴及左侧皆有题名及恒州诸县名。碑文1500余字,书体方整有致,与唐初楷书有相同之处,在北朝至唐代书法艺术史上处承前启后地位,于研究汉隶演变为唐楷有重要文物价值。王国维《广艺舟双楫》赞为“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隋碑第一也”。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