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枝舞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688页(378字)

唐代西北少数民族舞蹈,出自怛罗斯(唐代属安西大都护府管辖,即前苏联境内江布尔),怛罗斯,汉时名郅支。

唐代卢肇《湖南观〈双柘枝〉赋》:“古也,郅支之伎,今也,柘枝之名。”伴奏以鼓为主,节奏明快。舞者着长袖舞衫,穿锦靴,戴金铃帽。舞蹈时,随快速复杂的节拍踏舞,帽上金铃响声清脆。张祜《观杭州柘枝》:“旁收拍拍金铃摆,脚踏声声锦袎(袎,yào,要)摧。”舞蹈将结束时,有深下腰动作。

刘禹锡《和乐天柘枝》:“鼓摧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两点花。”初为女子独舞,后为双人舞,即“双柘枝”。至汉代,逐渐与汉族舞蹈融合,发展为集体表演的队舞。宋代宫廷队舞“小儿队”中有“柘枝队”,歌舞大曲中亦有“柘枝舞”。

其节奏多变,下腰柔软,脚步缤纷,旋转急速,博得时人喜爱,颇流行,曾出现专门跳“柘枝舞”的舞伎,如萧练师、韦氏、灼灼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