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22 01:03:11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第1089页(451字)

①古代护身用兵器,即大盾牌。

礼记·儒行》:“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郑玄注:“干橹,小楯(通盾)、大楯也。”《左传·襄公十年》:“蒙之以甲,以为橹。”杜预注:“橹,大楯。”字也作“卤”。《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有余力而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血流漂卤。”②望楼。建于高地或楼车、巢车之上,顶上无覆盖,多作军事了望用。

三国志·魏书·袁绍传》:“绍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③划船工具。其形制较长桨大。支于船尾或船侧橹担上,入水一端剖面呈弓形,用手摇动橹担绳,使入水橹板左右摆动,以此形成推力。

效率比桨高,有“一橹三桨”之说。初置船旁,后移至船尾,且由一人摇发展至多人摇。

宋人徐竞《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每舟十橹,开山入港,随潮过门,皆鸣橹而行。”橹的发明最迟在汉代,被西人誉为“可能是中国发明中最科学的一个”。对欧洲影响大,1742年英海军曾在小帆船上安装一组“中国式摇橹”。在橹的启发下,1800年制成两叶螺旋桨的螺旋推进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