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河北人民出版社《简明历史事件辞典》第506页(850字)

德国古典哲学是指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前半期产生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主要代表人物有康德(1724—1804)、费希特(1762—1814)、谢林(1775—1854)、黑格尔(1770—1831)和费尔巴哈(1804—1872)。其中除费尔巴哈是唯物主义者外,其余都是唯心主义者。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建立了先验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费希特继承和批判康德的理论,阐述了彻底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谢林改造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建立起客观唯心主义的“同一哲学”(认为主体和客体统一于“绝对的同一”中)。黑格尔在批判、改造前人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大成果是创立了唯心主义辩证法。康德认为“理性”要求对自在之物有所认识,揭示了理性思维产生矛盾的必然性。费希特表述了“自我”与“非我”、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谢林更明确叙述了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黑格尔系统发挥了康德、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3页)。这种辩证法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是不彻底的。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出发批判了宗教神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用唯物主义观点解释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建立了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成为从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中间环节。但费尔巴哈仍保有18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德国古典哲学是德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当时德国处于资产阶级革命前夕,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资本主义还不发达,资产阶级很软弱,德国古典哲学中辩证法思想与唯心主义的矛盾是德国资产阶级既反封建又妥协的反映。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德国资产阶级激进集团反封建斗争的理论表现。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