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五次中东战争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河北人民出版社《简明历史事件辞典》第580页(1345字)

1948—1982年在中东地区先后发生的五次地区性国际战争。1947年11月29日在美苏坚持下,联大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第181号决议,只有50多万人,还不及阿拉伯人三分之一,且只占地百分之六的犹太人却可分约1.4万平方公里土地,而阿拉伯国家只有1.1万平方公里。阿拉伯国家强烈反对联大这一决议。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布成立,第二天,英国宣布结束在巴勒斯坦委任统治,当天以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为一方同以色列为另一方的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到1949年7月结束。以色列霸占了巴勒斯坦五分之四的土地共2.07万平方公里,分治计划中建立阿拉伯国家和耶路撒冷国际化任务均未实现,96万巴勒斯坦难民流落阿拉伯各国。1956年10月29日至11月6日,由于英、法占领苏伊士运河危机,引起了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在纳赛尔领导下,在叙利亚、约旦、沙特阿拉伯、苏丹等阿拉伯国家和世界人民支持下,埃及军民打败了英、法、以色列进攻,迫使英法侵略军撤离埃及。英法势力退出中东。1957年1月5日艾森豪威尔提出特别咨文,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由美国来填补中东力量真空,以“保护”中东为名控制中东。1967年6月5日—10日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发动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又称“六五”战争。6天内埃及、约旦、叙利亚军队死伤被俘和失踪6.2万多人,纳赛尔的军事实力被摧毁,以色列侵占了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东区、加沙地带、埃及的全部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面积共达6.57万平方公里以上,50万阿拉伯人沦为难民。在苏美压力下,1967年11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242号决议案,提出要“以色列武装部队从占领的土地上撤退”,但没有谴责以色列侵略,还要阿拉伯国家承认“以色列的合法存在”,保证苏伊士运河“通航自由”。安理会偏袒以色列的决议引起阿拉伯人民的强烈不满。1973年10月6日—22日阿拉伯和巴勒斯坦人民不顾苏美的阻挠,发动反击以色列侵略的战争,又称十月战争或斋月战争。埃及军队在全线越过苏伊士运河,摧毁了巴列夫防线,控制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叙利亚军队在戈兰高地出击,收复谢赫山地;巴勒斯坦游击队也在敌后开辟第二战场,阿拉伯国家运用手中的石油资源开展“石油战”,形势开始对阿拉伯国家有利。但是在美国援助下,15日以色列军偷渡运河突入西岸,占领埃及大片领土。22日苏美在安理会强行通过第383号决议案,要求双方就地停火,但不提以色列从侵占的土地上无条件撤走,实际上维护“不战不和”的局面。第四次中东战争后美国加强了对中东地区的攻势。1979年3月26日由卡特主持萨达特和贝京在华盛顿签署埃以和平条约,以色列保证1982年4月前从西奈半岛撤军。1980年2月埃以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但埃以条约引起阿拉伯各国的分裂。1981年12月以色列正式吞并戈兰高地。1982年6月6日至8月21日又利用阿拉伯国家内部,特别是黎巴嫩和叙利亚及巴勒斯坦间的不和,大举入侵黎巴嫩,迫使巴勒斯坦武装力量和叙利亚军队撤出贝鲁特,其后黎巴嫩危机仍未缓和。战后五次中东战争以及近年来形势的恶化,说明中东是新老殖民主义和超级大国插手和争夺的重要地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