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河北人民出版社《简明历史事件辞典》第594页(1223字)

迄今为止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最深刻、持续时间最长的世界性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开始于美国。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行情空前下跌,抛出1,300万股,超过平时正常成交额13倍。10月29日纽约股票收盘时抛出1,650万股,这一天被视为世界大危机的开端。由股票市场价格暴跌开始的信用危机迅速蔓延社会经济各个领域,袭击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并波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危机期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损失2,500亿美元,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物质损失还多800亿美元。危机对生产的破坏超过迄今近20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中的任何一次。整个工业生产下降40%,倒退到1908—1909年的水平。生铁产量下降64.8%。西方世界贸易额1933年比1929年减少三分之二。工人失业人数达4,500万人以上。由于工业危机、农业危机、外贸危机和货币信用危机相交织,加剧了危机的恶化。农产品大量“过剩”,价格急剧下降,在美国谷物被当作燃料,棉花烂在棉田,奶倒进密西西比河,牲畜被埋在山沟里;在巴西1,000万袋咖啡被销毁;在伦敦整船桔子被扔进海里;大批农民却挣扎在死亡线上。美国农民收入降低57%,比1914年水平还低。危机使各国银行纷纷倒闭,美国破产银行总数在1.05万家,占全国总数的49%。1931年由于奥地利信用银行破产和英镑贬值,英国宣布放弃金本位,引起国际货币体系的崩溃,分裂为英镑区、美元区、法朗区等。国际支付普遍中断,资本输出几乎停止,世界贸易急剧萎缩。美国的进出口减少70%,国外投资1930年为10.1亿美元,1933年只有10万美元。为争夺国际市场,出现了激烈的倾销战、关税战和货币战。危机在各国表现不平衡。美国和德国受打击最大。美国工业生产下降53.9%,机床制造、钢、铁、汽车产量下降都在75%以上,全国有13万家企业倒闭,失业工人1,700万,占工人总数的24.9%。1928年美国发行有价证券13亿美元,1933年只有160万美元。美国危机严重与稳定时期刺激经济发展那些因素已经消失有关,也与胡佛政府坚持采取反对国家干预的自由放任、不顾穷人死活政策有关。德国危机严重是由于它将战争赔款的沉重负担转嫁于劳动人民,使国内市场相对狭小,战败国地位又使德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对美、英等国的依赖使它经济显得不稳和软弱,加上资本家盲目发展生产资料生产,加剧了部门结构的不平衡发展。英国在20年代发展缓慢,没有出现过繁荣局面,在危机期间受打击相对较轻。法国经济发展1930年初达于顶点,1930年中爆发危机,1936年才开始回升,1937年又遭到新的经济危机的袭击。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政府政策失误或偶然事件的影响,而是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基本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为了克服危机,西方各国普遍采用和凯恩斯主义理论相吻合的各种反危机措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