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党“一大”

书籍:简明历史事件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25 10:10:16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河北人民出版社《简明历史事件辞典》第246页(779字)

改组国民党和宣告国共合作成立的大会。

1924年1月20—30日在广州召开。到会代表165人,其中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占14%。

孙中山主持大会的进行,共产党员李大钊等参加大会领导工作,苏联顾问鲍罗庭参加大会指导和文件起草工作。

大会通过着名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解释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对外主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对内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主张直接的、普遍的、革命的民权。

规定:“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不得享受自由权利。民生主义规定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原则,后不久,孙中山明确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

新三民主义的政治原则,与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政纲基本相同,因此它成了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大会制定了新的国民党章程,第一次规定了国民党从中央到基层的完整的组织系统。会议讨论党章时,有人提议应增加“本党党员不得加入他党”的条文,意在反对共产党员“跨党”,实际反对国共合作。经过李大钊的辩驳和会议讨论,否定了这项提议,即承认了共产党员可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同时保留共产党党籍。

大会选举产生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24人,其中有共产党员3人;候补中央委员17人,其中有共产党员10人。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使国民党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军阀的政治方向。

大会自始至终体现着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精神和内容,标志着三大政策的正式确定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改组后的国民党逐渐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联盟。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和国共合作的成立,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上一篇:曹锟贿选 下一篇:黄埔军校建立
分享到: